通俗意思為:想到如今晉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舊臣,便能受到憐憫養育,而像我這種孤單悽苦的人,更應該受到憐憫。況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朝的官,擔任過郎官職務,本來就希望為官顯達,而不顧惜名譽節操。如今我是一個亡國卑賤的俘虜,地位低微淺陋,受到過分提拔,恩寵優厚,怎敢猶豫不決,而有其他非分的企求。只是因為我的祖母劉氏壽命將終,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很難想到晚上會怎樣。我如果沒有祖母,無法活到今日;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餘生。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廢止侍養祖母而遠離。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鑑。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通俗意思為:我今年的年齡是四十四歲,祖母的年齡是九十六歲,這樣看來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很長,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不多。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准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願。我的辛酸苦楚,不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梁二州長官親自所見明白知曉,甚至連天地神明也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誠心,滿足我微不足道的心願,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倖保全她的餘生。我活著應當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我懷著像犬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來使陛下知道這件事。
寫畢。
李密將上表交於太守逵,並道:“府君請過目。”
太守逵閱覽一遍,甚為感慨,道:“此表句句真誠,滿懷孝意。當上報陛下,以求成全。”
李密拜謝道:“有勞也。”
太守逵將他扶起,道:“祖母已老,賢弟好生服侍,等候新詔。”
李密道:“是。”
於是李密,連同兒子李賜、李興等將太守逵送出家門。
數日後,李密的上表達到洛陽。
司馬炎閱表,又將其交於張華、文立等。
司馬炎感嘆道:“士之有名,不虛然哉!”意思為:李密這位讀書人的高雅名聲,真不是圖有虛名啊!
張華閱之,道:“陛下,微臣以為,當成全李密之孝心,並下詔令州郡出資供養其祖母,再賜奴婢二人。”
文立閱之,道:“陛下,此文誠懇,可謂大作,當傳海內,以彰聖朝之道。”
司馬炎感到滿意,道:“當如二卿所言。”
於是司馬炎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嘉獎李密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奴婢二人,並指令所在郡縣,資助他贍養祖母的費用,又將李密上表公告天下。後人便將李密上表稱為《陳情事表》,簡稱《陳情表》。
李密得到司馬炎‘暫不赴詔’後,在家悉心照料祖母,直到告老送終。等到喪期結束後,李密出仕為官。
今日,武陽太守逵,送李密父子三人離開武陽城。
路上,太守逵道:“天子再度降詔,以賢弟為尚書郎,以後為天子近臣,光宗耀祖也。”
李密道:“我不過是一微賤之人,智慮不足,今得天子錯愛,長夜憂嘆,便只能將畢生所學回報天子,至死而已,談何光宗耀祖一說。”
太守逵感慨一笑,道:“這些年來,其實我對賢弟你也多有了解,得知當時賢弟不願赴詔為太子洗馬之緣由。”
李密驚訝小許,又平靜道:“請府君解惑。”
太守逵道:“恕我直言,除之孝道,當有兩點。其一,因蜀將姜維、蜀太子皆遇害,你因身份特殊,所以未做好效命洛陽之事。其二,太子衷司馬衷)傳聞不學經典,所以當時你非看好而不願輕易輔佐。不知在下是否言中。”
李密停頓片刻,即回道:“多種緣由,以至今日。府君能直言相訴,是真瞭解我也。”
太守逵大笑,道:“可別再呼府君,我比賢弟年長數歲,可呼我為兄長。”
李密道:“是,府君兄長。”
太守逵道:“只呼兄長,勿再多加。”太守逵看著遠處,接著道:“兄長之言乃隨心而論,言多必失,還望賢弟見諒。”
李密道:“兄長嚴重,以後彼此同朝為官,當報答皇恩,不計過往。”
太守逵有說有笑,將李密送出武陽城數里後,李密請求留步,太守逵於是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