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輝煌的龍椅旁邊,只站了兩個人,一個是大內總管,皇上的貼身太監——寧忠,另一個,就是剛才景恒指名道姓的帝師之子,凌空閣主人——文川。
一襲白衣的翩翩君子向前走了兩步,皎如玉樹臨風,清風霽月,眉眼清明,俊朗出塵。
是整個朝堂唯一一個未穿官服的人。
如果說景恆是張揚恣意,不可一世,一襲紅衣放歌縱馬,那麼文川就是自矜文雅,出塵脫俗,一身白衣神聖而不可褻瀆。
“景世子所言極是,文某曾查閱過江慕辰的賦文,並不記得有哪位大人的哪篇文章,與之相似。”
如冰水滴玉,白衣少年的聲音清冷而高潔。
李信的心猛地一沉:“臣……臣當時的那篇文章……”
“李大人該不會是要說那篇文章並未經過凌空閣審查吧?未經凌空閣審查的文章私自傳閱,可是大罪。”
景恆的聲音輕飄飄的,卻是像一塊巨石壓在了朝堂之上,氣氛瞬間緊張起來。
凌空閣在大淵王朝雖說不負責科舉,不負責古典註釋矯正,但是卻把握著所有關於政事文章的稽核,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了會試各位學子的文章和所有朝廷命官釋出的關於政事的文章。禮部只是負責舉辦科舉以及報名,具體的稽核文章大權,還是在凌空閣手裡。
自古以來,無論哪個世界,對於這些能夠影響民眾思想觀念的文章議論都把控的極為嚴格,畢竟外患尚且能發動民眾抵禦,而如果民眾的思想發生了變化,被有心之人利用,那整個國家就會在無形之中,從內裡徹底腐爛。
在大淵王朝也是如此,所有的議政文章均是要經過凌空閣的審查,這是當今聖上親自頒佈的律令,背後除了對思想文章的把控,還有對於文家的重視。
能勝任這份職位的,只能是一心一意效忠於皇上一人,並且能夠讓天下文人都服氣的家族,而整個大淵王朝,文學世家最出名的,當屬文家。
文家老爺子文希,現為帝師,雖不上朝,但滿朝文武誰見了都要尊稱一聲“帝師大人”。
其子文川,十三歲時一首《元英賦》名揚天下,皇上稱讚其“天降文學之才”;十五歲創立凌空閣,得到皇上大力支援;自凌空閣創立之初,每年的政論皇上都會親臨選拔人才,被選中之人在朝堂上無一不受重用。
一時之間,文人墨客皆以被凌空閣邀請為最高榮譽,甚至勝於三元及第。
文川看向跪在地上的李信,眉間輕蹙。
“李愛卿,怎麼不說話了?”皇上的聲音涼涼的,
晉王景承禮的面色如常,心裡卻是不停打鼓。
“回皇上,臣……當時是覺得……這篇文章並不是很好,便隨手寫了給禮部的同僚看了看……”
“李大人,”又是水玉相擊的清靈聲音,聽得李信一顫,“大淵王朝律法有明確規定,只要是有關政事的文章,不論文采水平,不論完成與否,未經凌空閣查閱,不得外傳,違者,打入大牢,後輩永世不得為官。”
喜歡我有病,我裝的請大家收藏:()我有病,我裝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