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白菜裡的酸甜味道起到了開胃的作用,可以看做是“頭盤”,引出人的食慾並迎接下一道菜拌三絲的登場。而拌三絲的調味稍微重了一點,不至於被水煮白菜壓過去。
而陳建東的水煮白菜,雞湯過於濃郁,拌三絲本身是一道清淡菜,以至於吃過水煮白菜後再吃拌三絲就如同嚼紙板那般吃不出味道來。
這一道菜也象徵著法式料理中的“沙拉”,和拌三絲的屬性也很符合。
之後的酸菜魚,劉華星用了比較柔和的藤椒,再透過檸檬汁和薄荷葉緩和了其中的麻辣和辣味,以免味道過於重口導致味覺疲憊,後面的菜吃不下口嘗不出味兒。
而這道菜也正是法式料理裡的“魚”,也就是副菜,通常是魚之類的白肉。
最後,則是作為主角的主菜。這四道菜裡的前三道,白菜、拌三絲和魚都是沒有什麼實感的菜,蔬菜和魚肉的飽腹感並不強,這時候再把東坡肉燉的太爛就會讓人覺得口感較差,沒有嚼頭,因此劉華星選用了不那麼肥膩的前腿肉來做東坡肉。
這樣吃起來有足夠的瘦肉,吃的人會有更強的滿足感和飽腹感,剛好用於收尾。
至於陳建東的東坡肉,不僅影響了口感,而且在前一道重口味的酸菜魚之後,這道菜再弄得過於重口就會讓人覺得膩。
最終最明顯的結果是,劉華星的四道菜全部被吃完了,而陳建東的菜,沒有一道吃完。這就是法式料理的“概念”,它的所有菜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分開的。
儘管製作的都是傳統的中華料理,但是劉華星把法式料理的概念用於其中,讓這四道傳統中華料理變成了一套前菜、沙拉、副菜和主菜組成的法式套餐。
當然,這種整體感的概念,現場除了楊承志之外可能沒有第三個人明白。即便是客人們也不知道其中道理,他們只覺得好吃,認為品嚐劉華星的菜的時候一口接著一口,順著往下吃,越吃越來勁,吃完的時候整個人心滿意足,但卻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也正是因此,在外行人眼中看來,陳建東只是輸了,但是在內行人眼中,陳建東是完敗,輸得體無完膚。所以,接下來就是等待答案揭曉的時候了,這個時候按理來說得有一個人站出來表明這場“比試”的結果。
不過,陳建東其實也知道自己輸了,這會兒臉色鐵青,似乎在琢磨著找什麼藉口開脫。就在楊承志一咬牙,準備出來當這個壞人的時候,劉華星卻先開口了。
“呼,好險啊。”劉華星鬆了口氣,上前向陳建東笑道,“到底是老師父,這基本功真不是蓋的,做的時候我還一直挺擔心會輸呢。老前輩身上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啊。”
這番話雖然說的有點尷尬,但是大家都很清楚,劉華星是在給陳建東臺階下,畢竟成年人的世界,大家都懂,也不好戳破。陳建東自己也知道,但是面前既然有這個臺階,那沒有不下的道理,畢竟臉皮撕破了對誰都沒好處,他自己也還是需要這個工作的。
面子?比紅彤彤的鈔票更重要嗎?當然沒有。
所以,陳建東這臉上立刻就帶上了笑容,回道:“小夥子你也是,沒想到年紀輕輕就有如此本事,這大膽的調味和料理方式,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哪裡哪裡,還有很多路要走呢,以後在廚房還得多和前輩學習……”劉華星客套道,但是心底卻是在冷笑,對這樣的現象而感到不齒。但是沒辦法,成年人的世界就是這樣,要講究社交,太軟或者太硬都不行。
太軟了人家覺得你好欺負,就一直欺負你,這個社會並不是好人有好報,而是柿子挑軟的捏;而太硬了給自己樹立太多敵人,得罪同事得罪上司,哪怕再有才華也一樣不被人接受,所以軟硬兼施,才是在這個成年人的世界裡立足的方法。
劉華星畢竟也在社會上混了好多年了,這些道理他心裡清楚得很。雖然他在技術、經驗和觀點上全方位碾壓陳建東,然而為了在這個廚房立足,卻還是要給陳建東一個面子,不是光有本事就行了的。所以,哪怕先前他表現得再衝,現在該給臺階還是得給。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那些才華橫溢卻不懂得社交之道的人最終只會受到排擠,只有適當的收斂鋒芒,才能生存於世。就像劉華星之前跟陳建東所說的,人要去適應這個社會。沒辦法改變它,那就只能去適應。
而有了這個臺階,楊承志自然也就可以順著這話茬繼續往下說了。
“哎呀,這就好了嘛。我們既要有創新思想,也要保留傳統美德,對吧?所以,大家和和氣氣的,一起讓這家餐館變得更好吧?”楊承志連忙笑著打圓場。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多了,雙方各自客套了幾句,互相稱讚著,最後廚師們也認同了劉華星加入這個廚房。畢竟,他們內心裡也知道自己和劉華星的差距有多大。
因此,從今天晚上開始,劉華星就正式加入這個廚房了。
“有的時候,我覺得你這孩子挺可怕的。”楊承志用一種很微妙的表情看著劉華星,又有些敬佩又有點畏懼,劉華星不解的問:“您是說從廚藝上,還是社交上?”
“都有。”想了想,楊承志回道,“好了,去換好衣服,準備開工吧,用餐高峰期要來了。”
喜歡我的人生能無限讀檔請大家收藏:()我的人生能無限讀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