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貨物運輸船臨時改為移民運輸船,其中旳舒適度自然不太好。
特別是很多旱鴨子,更是暈暈沉沉。
船艙內的方大用,倒是適應得挺快,主要是他身體比較強壯。
冬天的東海,以非常強勁的西北風為主,這對於南下的風帆船隻而言,有巨大的提速效果。
目前運輸船隊的整體速度, 維持在10~12節左右,這已經是風帆船隻中的高速狀態。
鬱洲距離胡逗洲的海上航程,大概是460公里左右,大概一天左右,就可以抵達胡逗洲。
第二天中午, 運輸船隊抵達了胡逗洲的東鹽鎮港口。
移民在港口的臨時安置營地休息一晚上, 明天再搭船前往大流求。
站在臨時營地的木牆上, 方大用看到了整個東鹽鎮的大概輪廓,以傳統的中式城牆不一樣,東鹽鎮是稜堡型城市。
東鹽鎮由港口堡、鹽堡、海產堡,三個稜堡組合而從,上面佈置了9門平等炮,足以封鎖稜堡城牆對出3公里之內的區域。
任何試圖從港口或者附近海岸線登陸的敵人,都將承受至少3門火炮的打擊。
對於沒有火炮的敵人而言,想從3公里之外的海面,安全登陸東鹽鎮,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方大用並不理解稜堡這種特殊的防禦體系,他只覺得東鹽鎮的城牆非常低矮。
倒是傍晚時分,點燃了鯨魚油燈的燈塔,讓他不由自主的側目。
東鹽燈塔是東鹽鎮的地標建築之一,也是少數採用了水泥和鋼筋的建築物,高度有23米左右。
從遠方望過去, 都可以看到燈塔頂層的明亮燈光。
除了導航燈光之外,燈塔還是無線電報的電報室, 負責航行的排程、天氣預報之類。
這裡的天氣預報, 並不是真的預測,而是透過電報的高速通訊,知道各地的即時天氣狀況。
例如淡水今天遭遇了強颱風天氣,那舟山和胡逗洲的船隻,就不能向南出航了,而是要及時回到避風港之中。
吃了晚飯。
方大用等人便躺下休息了。
三天後。
基隆港。
方大用一家人,還有其中1200名移民,被安置在基隆港這裡,騰出的運輸船,又迅速裝載了上百噸焦炭、五噸焦油瀝青。
然後船隊帶物資和剩下的1200名移民,前往52公里之外的淡水城。
同樣被分配在基隆的姚波一家,站在港口的安置營中,向周圍張望著。
這裡比起東鹽鎮簡陋得多,到處都是施工的痕跡。
很快就有當地的工作人員,過來安排他們的去向。
其中752人是拖家帶口的,他們被劃分為一個村子,安排在基隆城的西面,那裡有一片面積上萬畝的山谷平原,將在那裡設定河谷村。
而剩下的471人則是單身的,其中不乏孤兒、寡婦之類,老弱病殘全部留在基隆城。
然後篩選出322名青壯年,編入煤礦公司。
基隆城向西的荒野叢林之中。
被安排到河谷村的居民們,並沒有馬上被安排到河谷村,因為那裡現在還是一片森林。
作為河谷村的民兵隊長王耀新,向所有人宣佈了以工代賑的方案,那就是大家出力工作,總督府安排食物和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