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遼知道李淵偷渡渭水之時,已經是早上卯時了。
不得不說,自始至終,無論是黃明遼還是張文遠,在整個戰役中,並沒有犯什麼錯,但有些事情,實在太出人意料了。
黃明遼在東渭橋設下針對李孝基的伏擊,為了能更快的結束戰鬥,不得不抽調渭水岸防部隊。黃明遼麾下,本身就沒有多少軍隊。先抽調了兩千前往長安,又要同時防禦新豐和渭南縣城,還得看住已經投降的楊屯,能調動的軍隊就更少了。
整個渭水防線,實際上兵力已經被抽空。
但黃明遼並不擔心。
首先整個新豐、東渭橋、長安、高陵等所有地方,其距離都不超過五十里。
五十里的範圍內,隋軍騎兵可以很快增援戰場。而唐軍有數萬人馬,想要渡河,根本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
所以黃明遼根本不怕你渡。
其次張文遠的數萬人馬在高陵城後,就等著李淵渡河。只要李淵敢動,張文遠隨時可以出現在李淵的身後,半渡而擊。
所以在計劃中,抽調渭水防線的兵力,並不好影響到整個戰局。
局勢的變化是從東渭橋戰役開始的。
黃明遼率部很順利地擊潰李孝基所部。但面對隋軍的突然打擊,李孝基所部雖敗,但李孝基本人帶領能用的部隊,背靠渭水死守。
無論是李孝基逃往長安,還是渡河前往高陵,黃明遼都能很順利的在運動戰中殲滅對方。但李孝基死守,這戰鬥只得轉入攻堅戰。
李孝基部下實際上不到千人,實力和戰鬥力也一般,但依託地形和工具,頑強地阻擊了隋軍整整兩個時辰。
等隋軍砍下李孝基的腦袋,結束這場戰鬥,已經過了子夜。
三軍埋伏了大半日,又廝殺一場,甚是疲憊。所以戰後黃明遼下令,全軍打掃完戰場之後,就地休息,等明日一早,從東渭橋渡河北上,趁勢包圍高陵城。
黃明遼的這個命令,仍舊是沒有問題的。
畢竟從渭水渡河,遠不如從東渭橋渡河方便快捷。
眾人利用唐軍攜帶的營帳,在東渭橋邊紮營休息。一直到早上卯時左右,才接到張文遠的急報,李淵趁夜向渭水下游突圍。
得到這個訊息之後,黃明遼並沒有很急迫。
唐軍的船隻,在之前兩支渡河中損失的七七八八,現在的唐軍,極其缺少渡河的船隻。按照黃明遼的預計,唐軍即使只有一半人馬,沒有四五個時辰,也別想完全順利渡河。
從東渭橋順渭水往下,一直到新豐,不過十多里路程,隋軍完全有時間將其堵截住。
黃明遼一邊派出斥候去尋找唐軍的蹤跡,一面整軍備戰。
大軍為了保證戰鬥力,黃明遼甚至讓部隊吃了頓早飯。
三軍直到快到辰時的時候,才向東出發,這個時候,正是唐軍在渡口渡河之時。
隋軍的速度很快,從東渭橋到新豐北度河口,一共不到十五里的距離,隋軍騎兵用了不到半個時辰,便趕到了戰場。
唐軍先鋒乃是阿史那大奈。
阿史那大奈趕到戰場,便有些發懵,因為他發現唐軍竟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已經渡河了,還在河岸處佈置了陣型。
這完全出人意料。
不過阿史那大奈立刻便向唐軍發起攻擊。他再是不清楚原因,也明白必須儘快阻止隋軍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