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三日,明軍取雒城。
隨著李世民的南逃,整個巴蜀的局勢,基本上已經完全清晰了。所有人都清楚,李唐已經沒有翻盤的可能,唯一的懸念便是,李世民能不能逃到南寧州,能不能聚集起足夠的力量,能不能成功立足。
這關係到未來巴蜀的穩定和當前很多人的選擇。
無論是明軍,還是巴蜀當地人,都不希望接下來的巴蜀成為李世民和明軍的拉鋸之地,陷入到無休無止的消耗之中。
那對於巴蜀來說,絕對是場噩夢。
明軍在十二月二日到達雒城城下,當天下午,守軍便發生了譁變,裹挾著守將,開啟城門,嚮明軍投降。
駐守雒城的守將乃是思德平,李世民巴東道行臺的刑部尚書。
雒城雖然是處要地,但因為李唐兵力短缺,城中只有兩千守軍,還盡是新兵。思德平本就是一個文官,根本不擅長守城。
軍權其實盡在一些兵頭手裡。
這些兵頭,都是精明的主,可沒幾個人願意死忠李唐的。
思德平是最早跟著李淵造反的一批人,與殷開山、劉政會、溫大雅、唐儉、武士彠等人同為李淵的掾屬。不過思德平出身不高,雖然出身關中,但其父只是一個縣令,他本人也只是以小吏的身份投奔李淵,做了幕僚。
本來被迫投降之後,思德平還有一些愧疚之心,畢竟是辜負了李世民的信任。但當他得知李世民一直在瞞著雒城,秘密往戎州轉運物資,準備逃跑之後,他便怒了。
李世民為撤退準備了這麼久,卻不給雒城守軍一丁點訊息,這是把他思德平和雒城守軍,當作棄子了。
其實這也不怪李世民,雖然雒縣是個重要的物資倉儲地,可雒縣就在明軍的眼皮子底下,就是想突圍,也不容易突破明軍騎兵的防阻。為了防止被明軍偵知,打草驚蛇,瞞住思德平也就是理所當然了。
可是李世民千不該玩不過,直到突圍當日,他仍讓人送信給思德平,命令其堅守雒城,等待援軍,這就有些過分了。
怕雒城守軍死的不過徹底啊。
這讓思德平大為憤怒。
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父母;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仇寇。這個時代的官吏,深受胡風影響,什麼衝擊三觀的事情沒有見過,還真沒有後世明清時期那麼高的忠誠度。思德平感受到了背叛,對於李唐的心情,立刻便從愧疚變成了忿恨。
於是雒城既下,思德平便主動請纓,前往興樂勸降劉文靜。
此時雒城和成都之間,一直有個興樂城,始終不曾投降李世民。
當日李世民在興樂城下擊敗李元吉之後,雖然派人前往興樂城中勸降,但無論是李瑰還是劉文靜,任憑李世民言之鑿鑿,可並不敢投降。
因為當日兵變之事,李世民先逼死了李建成,又殺死了李元吉,讓所有人都為之一凜。李建成和李元吉,畢竟是李世民的親兄弟,可李世民如此狠厲,誰敢不擔心投降之後,會受到李世民的清算。
畢竟李瑰可是完完全全參與到當日的兵變之中,而且他還是李淵的親軍統帥,可謂是罪不容誅。
李世民就是把他挫骨揚灰都有可能。
至於劉文靜,他當然知道自己沒有參與到當日兵變之中,但誰信啊。他是當日執勤的宰相,又幫著李建成穩定局勢,平定叛逆,任誰來看,都是李建成的核心黨羽,參與到當日的兵變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二人都不敢信任李世民
二人也不是不清楚,天下無久守之地,興樂是個死地。可是李瑰所部,本就士氣低落,又有李世民部包圍。待在興樂,還能有個遮掩,一旦強行突圍,怕是三軍直接在途中就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