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土,又稱“紫金石”,因其色紫而得名,是一種含鐵量很高的粘土。
含鐵的土塊狀原料,由於含雜質不同,量的多少也不同,所以外觀呈土黃、土紅、暗紅等顏色。
紫金土是配製青釉的粉青、梅子青、冬青、哥窯釉、紫金、茶葉末等高溫釉色的原料。
使用前須粉碎、過篩淘洗等。
可以說,離開紫金土,就不要談龍泉瓷。
紫金土中,包含了青瓷之“青”的所有秘密。
南宋官窯之所以呈現出“紫口鐵足”的特徵,就是因為使用了紫金土。
而且紫金土,還是配製高溫釉的重要原料。
以紫金土入瓷胎,紫金土中所含有三氧化二鋁,可以使瓷胎在1260℃的溫度下燒結,而不發生顯著形變。
而胎體也會隨紫金土中鐵含量的高低,而呈現不同的顏色。
含鐵量越高胎色越深,哥窯鐵胎中的含鐵量,甚至可以達到10%。
如果把含鐵量控制在2%左右,胎體就會呈現灰白色,甚至是白色。
而以紫金土作為著色劑入釉,紫金土中所含的鐵,同樣可以使釉色發生改變。
在胎體含鐵量一定的情況下,釉色會隨和含鐵量的增加而加深。
於是就有了月白、粉青、梅子青等,不同的釉色。
另外紫金土中的鹼性成分,還可以降低釉料的流動性,讓燒製厚釉青瓷,成為可能。
紫金土還被廣泛的運用在青瓷的裝飾手法中,比如說露胎裝飾。
露胎裝飾,是青瓷中獨有的一種裝飾手法。
由於胎體中含有紫金土的成粉,外露的胎體在燒製過程中,會呈現出硃砂紅或紅褐色,與青翠的釉色形成反差,從而呈現出獨特的審美效果。
除了露胎壯實,還有胎色裝飾,不同於露胎裝飾,胎色裝飾用的其實並不是胎體的本色,而是用紫金土給胎體畫了妝,增加胎色與釉色的反差,讓作品色彩更加豐富。
最後一種就是褐彩裝飾,就是用紫金土作為顏料,點彩或彩繪的裝飾。
紫金土在高溫燒製過程中,在青釉中流動,形成如同水墨一般的暈散效果。
不過,這一種有點不可控的因素,想要玩得好,需要豐富的經驗。
燒製過程,陳文哲知道,但是具體怎麼使用紫金土,怎麼調配釉料,他可就不會了。
大體的套路,他知道,但是做出來的具體效果,就沒有把握了。
這是經驗的積累,他現在積累的只是基礎製作技能,可沒有真正深入學習過龍泉窯的製作。
此時,陳文哲很想找一件南宋精品龍泉窯,用來使用一次自主傳承。
要是真讓他完成了這麼一次自主傳承,他想要的,就全都有了。
可惜,南宋龍泉窯的古董,可不是那麼好接觸的。
這一點,肯定要在大海市博物館中想辦法,而且必須要依靠陶教授,要不然是一點門都沒有。
現在想這些也沒用,陳文哲沉下心來,先製作一件小碗的器胚。
陳文哲打算做一隻素胎粉青小碗,這樣的小碗,只要和好了泥,輕輕鬆鬆就可以壓制出一隻器胚。
練泥他是專業的,很快就完成。
壓胚也很簡單,一下一個,很快就弄出來了一溜七八個。
等一會,器胎稍微乾燥一下,就可以上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