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變瓷,可以說成敗完全在於一把火。
高溫窯變釉成不成功,完全看你手上功夫和施釉的技巧,和釉性掌握的多少,以及施釉的厚薄、先後。
各種技術難關,陳文哲研究的明明白白,但就是這樣, 他要燒製一些特殊的窯變釉,也需要看運氣。
運氣這種虛無縹緲的存在,陳文哲不想去碰。
所以,他打算製作一些能夠掌握的東西,比如郎窯紅、郎窯綠,蘋果青釉、蘋果綠釉。
這些也是窯變釉瓷器,但是他能夠透過把控燒成技術, 得到完美的作品。
想要燒製成功這兩種最簡單的窯變釉瓷器,必須要先回燒製豇豆紅瓷器和郎窯紅瓷器。
豇豆紅是銅紅高溫釉中的一種, 為清代康熙晚期出現的銅紅釉品種。
因其色調淡雅宜人,以不均勻的粉紅色、猶如紅豇豆一般、造型輕靈秀美而得名。
又因其淺紅嬌豔似小孩臉蛋、如三月桃花,又被人稱為“娃娃臉”、“桃花片”、“美人醉”。
豇豆紅釉質都很勻淨細膩,含有粉質。
紅釉中往往散綴有因燒製時,氧化還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綠色苔點。
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為“大紅袍”或“正紅”,釉色明快鮮豔,通體一色,潔淨無瑕。
居中者,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淺不一的斑點,甚是柔和悅目。
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缺陷美”的綠斑苔點,今稱作“美人醉”或“美人霽”。
色調再淺些被稱為“娃娃面”或“桃花片”,雖不如深者美豔但卻有幽雅嬌嫩之態。
下品者,或色調更淺, 或晦暗渾濁,名為“乳鼠皮”或“榆樹皮”。
至於器身呈灰黑不勻的“驢肝、馬肺”色, 與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一類,則為最次品。
豇豆紅無大器,常見為文房用具,如太白尊(水盂)、石榴尊、菊瓣瓶、柳葉瓶、洗、印盒等。
這些器型都算特別,做起來相比碗盤碟要難一些,原來陳文哲也沒做過幾件。
現在做起來,他還感覺十分新奇。
特別是石榴尊、菊瓣瓶、柳葉瓶,這些器型都不多見,他也從來沒有做過。
這一次做,速度就慢了,從練泥、到拉胚,之後需要晾曬,再利胚,之後又需要晾曬。
一步步工序下來,只有器胚合格,才能刻花、上釉,最受燒製。
當然,想要蘋果綠, 必須先會燒豇豆紅。
可燒製豇豆紅的難度, 也很大。
在古代只能由官窯少量生產, 僅供皇室內廷使用。
這可不是古人不想多燒,而真的困難。
千年難燒一器的豇豆紅,這可真不是瞎說的。
甚至在景鎮那邊,還有“要想窮,就燒紅”乃景鎮當地的一句民諺,意思就是高溫紅釉難燒,難燒到能把你燒窮?
若問:陶瓷中最難燒的是什麼?當答:高溫紅釉瓷。
我國高溫“銅紅”釉瓷器,出現在唐宋年間。
自元代開始創燒單色純紅釉瓷器,成為當時宮廷陳設、觀賞、把玩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