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二百七十章精細入微

拉絲、掐絲就不說了,填絲也叫平填,俗稱填花絲,是將製成的花絲圖桉,平填在規定的圖桉裡。

填絲是花絲工藝中,最單調也是花絲鑲嵌手工藝裡,最費時的工序。

焊接,則是將製成的紋樣拼在一起,透過焊接組成完整首飾的工藝過程。

花絲鑲嵌的攢工藝,就是把零部件組裝在一起叫攢。

還有堆壘,這是用堆炭灰的方法,將碼絲在炭灰形上繞勻,再壘出各種形狀,並用小篩將藥粉篩勻、焊好的工序過程。

最後是織編,這和草編、竹編是一樣的,只不過金、銀編織難度大些,這要有經驗的藝人手勁均勻才能編織好。

整個花絲鑲嵌工藝,可分為兩大類,即花絲工藝和鑲嵌工藝。

花絲是在方寸飾片上,用銀絲掐製出各種不同的圖桉。

花絲工藝晶是用不同型號的金銀或銅絲,經過加工製成的。

鑲嵌則是把珠寶翠鑽、精石美玉鑲在金銀飾品上,再把金銀、水晶、白玉和彩琉璃等組合在一起,鑲嵌到帶鉤、壺、樽、燈、車軸等器物上。

鑲嵌的活要求鑲好、鑲平、鑲俏。

同是一塊寶石、翡翠,安放的角度不同,就會直接影響外觀俏麗與否,就能夠導致在價格上的懸殊。

早年多為“抱鑲”,飾品底胎採用“開金”配方,取其質地堅硬,做成把爪將石面抱住。

以後鑽石礫興,抱鑲不能勝任,則改為採用白金(鉑鑿擠鑲固,名為“擠鑲”。

到了明代銀作局製作的金冠、鳳冠和各種首飾,都達到了很高藝術水平。

其實早在商代就有了金屬首飾,如1997年神都平谷劉家河商墓的金笄、金耳鐺、金臂釧。

春秋戰國時期,金銀錯工藝也逐漸運用到首飾中,主要是在帶鉤上大量運用。

宮廷裡盛行把花絲鑲嵌工藝,用在一些裝飾品、禮器上邊。

定州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過兩件累金絲辟邪,昂首仰天、姿態雄武,軀體用金片做成。

金絲布成羽翅和斑紋,周身用綠松石、紅寶石裝飾。

角與尾用粗細金絲纏繞,製做精巧、形象生動。

除此之外,還有掐絲金羊群、掐絲金龍等。

還有一些其他代表作,比如唐代李倕公主墓冠飾、元代牡丹螭虎金釵。

金銀細工,到六朝時代,已經有很大發展。

西晉盛行花絲首飾,“金獅子”、“金簪”、“金葉”。

這是用金銀細絲,盤繞成各種花形紋樣,細緻精巧,標誌著西晉花絲工藝的成就。

唐宋以來,花絲技藝被更廣泛地運用到了婦女的髮髻樣式和首飾。

長安出土的一件金花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這件飾物工藝極其精湛,外層由8朵小花組成菱形,中間突起的一組花中站立一小鳥。

花間用極細的金絲繞結,鑲翠玉小片,小巧玲瓏,是唐代花絲首飾的優秀之作。

南都幕山北宋墓臺出土的一批金銀器製品,其中的一件雞心形金飾品,就十分經典。

它以鏤空、鏨刻、掐絲等手法制成,充分展示了宋代工藝的高超技巧。

1988年西山曲寺村出土的元代金飾中,雙飛蝴蝶簪、纏枝唐草紋耳墜、金花步搖等幾件金飾品的製作,都充分運用了傳統的細花絲工藝中的掐、攢、填、焊、堆、壘、織、編等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