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朱元璋此來,正是因為崇禎這幾天將大量的軍政相關事宜接手,如同之前在昌平以及應對闖軍時那般,把自己當成全軍統帥,然後統管起了全軍的事宜。
儘管,崇禎很知道讓渡權力,基本上都是在瞭解情況,對於其他將領所給出的軍令一般都不會給出什麼其他意見。
但是,畢竟軍中無小事,事情同樣紛雜,在這樣接受事宜之後,崇禎儘管仍然將農令以及春耕當做當下的最主要之事,但是放在這方面的時間精力卻不由自主地縮減了不少。
“好,那便多謝太祖了!”
崇禎聽了這話,一點沒有擔心太祖這是在分自己的權力,反而如同一下子少了一大塊壓力一般。
儘管經過了這麼些次的戰爭,崇禎對於作戰也不再是新手,而且對指揮戰爭同樣有些興趣,但是在當下如此繁忙的情況下,被迫新增這麼多事務,對他來說,同樣是很大的負擔。
此前是因為終究對於徐允禎這個此前不過是普通勳貴子弟,透過英魂洗禮才得以變成將領的人不夠放心,所以崇禎才花了這麼多心思檢視軍政事宜的處理情況。
現在既然太祖願意打包票,幫自己承擔一應後續的應對,崇禎自然喜不自勝了。
有了太祖這話,崇禎就能把那些軍政事宜減少,如此一來,他也就有更多時間參與到農令的事宜之中。
事實上,現在農令體系,與村令體系差距確實很大,而且存在明顯的不同。
村令不管如何,之前要麼是吏員要麼是跟著吏員學過的新軍將士,他們都是知道如何執行命令,如何上報工作情況的。
但是農令,本身完全是以農事的能力評選,這樣一來,選上來的其實大多數都是對人際、對管理幾乎沒有任何經驗的人。
讓他們直接負責農桑,他們自然得心應手能夠做得明顯比其他人優秀很多,但是讓他們透過教導的方式,帶領其他人學習如何更好地種田,這就明顯觸及到很多農令的短板了。
而且,這些農令,總共一百五十多人,但是其中能夠識文斷字,可以自己書寫相應文字的,只有不到兩成的量,其他人要麼是不會寫,要麼是認都不會認。
但是,每天的農令工作情況,按照崇禎的要求,那都是需要以報告的形式上報上來的。
現在來說,都是村落裡的村令來幫助農令們完成這項工作,其他的溝通配合也基本上都是如此。
等於說,現在的農令做事,除了極少部分人之外,都需要有個村令或者村尉在旁邊幫他們,他們才能完成自己應該做到的事情。
這肯定與崇禎所設想的有差距,這方面的事宜,他肯定也要想盡辦法進行調整。
而這,肯定是需要不少時間的。
“還有,儘管你看不上那些官員,但是也不必將京城之中的所有事宜都經過你的手之後才做決定。”
“當下一城之地,這樣自然沒有問題,但是大明絕不會只有一城之地,現在的新大明,也早已擁有多城多地,你是時候將京城的具體管轄分出來讓別人處置了。你只要管理好他們就行。”
講完軍事上的事情之後,朱元璋又對崇禎在執政方面的這一塊內容講了幾句。
所講述的內容,和上面說到軍事的一樣,都是為了讓崇禎將完全可以分出去的工作,讓渡出來,自己專心做皇帝應該幹以及朝廷急需的事情上。
朱元璋當初儘管也是一個工作狂的皇帝,但是到底在實際工作之中,那也是各個職位各個崗位都安排上了相應的人員,主要做的除了處理相對更大的事務之外,都是在調整管理官吏。
同樣每天好幾個時辰在朝政上,崇禎只能講京城一地的地方控制得當,但是朱元璋當時卻可以將整個國家理得順順當當,其中,單就京城的管理,其實比崇禎現在做到的效果還要更好。
這,就是善於用人的重要性。
崇禎該說不說,算是很不懂得用人的典型了。
畢竟,除了他之外,也沒有哪個皇帝,十七年的時間裡,就能換將近二十位首輔,這樣頻繁更換首輔,朝政那是必然沒辦法穩固的。
現在的崇禎吸收了之前執政的教訓,直接用制度來管理,直接透過最底層最直接與百姓接觸的人來管理,而且還每天都核查他們的工作情況。
這樣的辦法,確實有效地繞開了崇禎不會管理官吏這個問題,但是,這套方法能夠管理的量卻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