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卷 第九十章 篡漢

建安三年春,幾場淋漓的小雨一過,信都郊外的小草便密密地冒出頭來。道路兩旁的大樹上,也悄悄生出了幾許新綠來。士大夫們的心裡也和長了草似的。朝堂上的大人們多次上書,地方上的守牧們也都陸續表了態,勸進的勸進,保皇的保皇。前者人多勢眾,卻不怎麼合乎先賢的教誨;後者寥寥無幾,卻理直氣壯。雙方互相攻訐不休,甚至發生了幾起真人PK。可事件的中心人物——大漢國丞相、大將軍張涵——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每日照常處理事務,如同沒事人一樣,如何不叫眾人心焦。

四月十三,又是休沐日,官員放假,衙門不辦公。下午時分,陸續有十幾輛馬車悄悄由後門駛進了丞相府。入了府中,這些馬車片刻不停,順著指引直接就進了東南角的翠萍園。一路之上,十步一崗五步一哨,早已佈置了森嚴的守衛。

荀攸下了馬車,便有人迎上前來——張澗、戲志才、劉文標、郭嘉、張超、許陵、項奉、田豐、張恆、張音等大人們都已經到了。荀攸笑吟吟地與侍曹張重寒暄著,不露絲毫異色,心臟卻猛然大跳了一下。早知道會有這麼一天,今時今日,張涵把門下重臣都聚到了丞相府,此中涵義不言自明。張涵蓄謀已久,斷不肯為伊尹、霍光事。荀攸隱隱有些兒興奮。

荀氏與張涵的關聯頗深,荀衍可以算是張涵最早地支持者之一了。只因荀彧與張涵的那點心病。雙方的關係便微妙起來。張涵待荀氏諸人雖厚,可始終沒有荀氏人能成為核心人員,參與到決策之中去。直到荀攸渡江歸來投身於張涵幕下,積極獻計獻策,雙方關係方有所突破。荀攸也順勢成為荀氏在張涵麾下的代表人物。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可他比荀彧還大六歲。二人一同長大,併為一時才俊。向來很是親近。不過,荀攸的經歷卻更復雜了許多。在謀誅董卓一事洩露之後。他誠可謂日夜徘徊在生死邊緣。荀攸表面一如既往,行若無事,瞞過了董卓。但是,此事不可能不在他心裡銘刻下深深的印跡。相對荀彧地理想主義而言,荀攸更為成熟,也更為現實。

觀張涵為人行事,謹慎有餘。進取不足。他放鬆輿論一事,說好聽的,心胸開闊能夠容人進言;說不好聽地,那就是“心慈手軟”。坦率地說,荀攸以為,在亂世之中,張涵是不如曹操的。但是,張涵眼光深遠。早有準備(荀攸想不通,張涵當初是怎麼下定決心的,他估計是張昭所為),行事別出機樞,往往與先賢之道有天壤之別,又有天助(神仙傳授了張涵鍊金術^^)。然而。卻十分有效。不管怎麼說,張涵治下殷富,實力之強悍,當世無有匹敵者,即使集合諸侯勢力,也未必能夠抗衡——荀攸估計,哪怕是文景之治累積百年,也未必有今日之富。

況且,張涵行仁政,興教化。內安萬姓。外御狄夷,今欲取而代之。荀攸也不是不可以接受。想劉表在荊州辦了不少學校,但到了這裡一看,才發現,張涵將學校辦的遍地都是。結果,天下都是讀書人。這個影響是非常大的。牽扯太多,具體的變化,荀攸一時也算不清楚。可他隱隱約約覺得,這世界終究有些不同了,世家望族的影響力遠不如以往了。

時也,運也,命也。在這種情況下,漢室實是氣數已盡,荀彧想要匡扶漢室,便是不識時務了——荀氏已經明確表示了對張涵地支援。當然,對荀氏來說,荀彧固持己見,也算是一種投機了。若有萬一的話,荀氏也能依靠荀彧維繫下去。

“……,官員沒有問題,絕大多數人都支援主公更進一步……”

張澗自任尚書以後,為了不給人留下口實,張澗便改口稱“丞相”了。此時,他很自然地恢復了往日的稱呼。此中深意,荀攸自是有會於心。

“……,少數反對者也比較委婉,一旦有所變化,估計大部分人也能接受,不會有什麼不妥的行為,真正需要注意的反對派只有十七八人……”

張澗所說的,荀攸多少知道一些,也沒在意,作出一副側耳傾聽的模樣,心裡亂七八糟想了很多。忽然,張澗說到了反對者,荀攸忍不住心頭一突,不覺凝神靜氣屏住了呼吸。

荀彧名聲久著,其主持的《皇天報》又在青冀頗有影響力。去年,荀彧被楊修說動,入朝做了議郎。雖然,荀彧行事素有分寸,不肯直接與張涵為敵。可明人眼睛裡藏不得砂子,荀彧幾次上書言事,處處棉裡藏針,儼然已是保皇派地一面旗幟。無論怎麼算,荀彧也得歸為這十七八人之一。

一時間,荀攸心亂如麻。

張涵對言論甚是寬容,可他也有嚴厲的時候。董重、劉虞、劉表等人的下場,就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並且,現在的情況與當初不一樣。在謀求帝位的時候,沒有人會心慈手軟。當初,荀彧去職,張涵也未嘗不想除去荀彧。據說,麻雀對荀彧進行了嚴密地監視,而這一監控行為至少持續了五年之久。可想而知,眼下張涵行事只會更加狠厲。荀攸不知道,荀彧是否還會有那麼好的運氣。

“……

綜上所述,主公,輿論上不成問題,儘管《皇天報》與其它報紙爭執很大,但民間還是傾向於主公地……”

這是自然而然的,張涵普及教育,免徭輕賦,以極低的價格分配土地,民間受益者無以數計。天知道,改成獻帝執政後。政策會不會有所變化。一動不如一靜,民眾當然希望張涵一直統治下去。至於正統與否,那無關緊要。

張超口口聲聲說《皇天報》如何如何。他不知道,每次當他提到《皇天報》時,都會令荀攸的心往下沉去。事到如今,荀攸也只能祈禱,張涵會看在荀氏地面子上。給荀彧留下一線生機了。想到此處,荀攸振作起精神。他表現得越出色,張涵便會多顧念荀氏一點。

“……

世家多以保全身家為己任,雖然不大肯支援主公,可也斷然不會出頭抗拒。大勢如此,縱有一二不明時勢者,也無干大局……”

荀氏名高望重,荀攸周旋奔走於各世家大族間。正是如魚得水。世家大族的心態,荀攸看的很清楚。張涵的政策對世家大族是以壓制為主,世家大族自然不喜。但是,要他們為漢室效死盡忠,則更是異想天開。

張涵含笑點點頭,荀攸心中微定,暗中鬆了口氣。

“南北禁軍都已經枕戈以待,隨時恭候主公的命令……”

儘管王文祥分領了一半禁軍。可劉文標依然在名義上統領著全部禁軍。

南北禁軍的忠心無可置疑,他們本來就是張涵地親軍,自上而下皆是出自張涵門下,後來換了個名字而已。

“主公,冀州軍也是一樣!”

張恆簡潔地說了句。

“青州駐軍已悄橋提高了警戒,隨時防止一切異動!

幽州上谷營、遼西營、朝鮮營……

幷州張律部……

司隸伍子方部……

襄陽高順部……

揚州太史慈部……

荊州張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