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中學,可能是因為進入“青春期”的原因,高珮情緒開始變得反常,生氣易怒,甚至是愛發火。
有時候,很輕易地就因為一件小事,或是一句話,就感到憤怒,甚至發脾氣。
以至於周圍的小夥伴,看待高珮的眼光都不一樣,好像高珮是團“火球”,一觸就燃。
高珮也感到很無奈。
並不是她很想發火呀!可是,她自己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因為某件事,引起了某個原因,自然而然就憤怒,發脾氣了。
“咦,說到憤怒,也許,人們就會有個疑問了。”
“為什麼人們,容易因為一件事而憤怒,總喜歡發怒呢?”
“這是個好問題。”
心理學課上,老師侃侃而談,高珮也聽的津津有味。
“那是因為,人們都想著壓下怒火,卻從來不提,如何表達憤怒。”
“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只是一時爽,單純的表達憤怒,是引鴆止渴。”
高珮覺得自己的心靈好像通透了點,覺得自己好像正在被治癒。
“很多人的問題,在於把憤怒,當作心理分析的終點。”
心理學老師頓了頓,繼續用不急不躁的語速,為同學們分析心理問題。
“憤怒就憤怒了,發洩就發洩了,傷害就傷害了,這樣卻無法觸及到核心問題。”
心理學課上,老師總結了幾種憤怒的情境。
“通常情況下,人們會憤怒,會有以下這幾種情況……”
“當利益受損的時候;當期望受挫的時候(主要);當被忽略的時候;當嫉妒別人的時候;當覺得自己被侵犯的時候(個人規範);當覺得他人被侵犯的時候(社會規範)。”
高珮聽著,好似明白,又缺似不明白,只覺得心理學老師講述的心理學知識,內容極度舒適,讓人聽了一點都不厭煩,還想接著繼續往下聽下去。
“大部分情況下,憤怒只是一種次級感受(secondaryfeeling),與悲傷,羞恥等構成情緒群(cluster)。”
高珮聽著心理學老師往外冒的一個個英語單詞,內心對心理學老師崇敬的敬意,達到了一個臨界點。
這心理學老師,不但懂心理學,連專業術語解釋起來都那麼酷,真專業!
“用通俗的話來講,憤怒不是核心感受。當我們的期望受挫的時候,我們希望自己得到尊重,卻受到侮辱;我們希望自己被肯定,卻遭遇貶低。”
高珮覺得,心理學老師不單單是在普及心理學內容,更像是在唸一首帶著詩意的經文,普度著自己。
“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原始感受是受到傷害(如果歸因到他人故意,會加劇憤怒)而產生的悲傷,焦慮。”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感受和承認這種悲傷,並不容易,也不安全。因為這往往意味著,自己的脆弱,還會引發一些對自身的焦慮。”
“‘我好沒用,對方這樣就傷害了我,甚至還會自責,‘我怎麼可以因為這個就生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