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珮內心一萬個贊同,心裡不住瘋狂的點頭,簡直是太有道理了。
高珮強烈的目光,緊緊盯著心理學老師,盼望著心理學老師能說一點,再多說出一點!
心理學老師似乎是感受到了高珮熱切地目光,感應似地朝著高珮看過來,頷首點了一下頭,以作回應。
被心理學老師那雙水靈靈地杏仁眼注視著的那秒鐘,高珮覺得自己彷彿被賦予了某種能量,全身更有力了一點。
心理學老師收回了目光,繼續講述心理學。
“這樣的知覺本身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如果我們分享這種脆弱,委屈,別人會不會認可我們?會不會同情我們?會不會離我們而去?”
“這時,憤怒作為一種防禦姿態,由自己指向別人,保護了我們的脆弱和委屈,也阻止了別人進入我們的內心,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生氣的緣由。”
“那些溫和的人,有著一套邏輯。「我都已經這樣忍讓了,對方應該會適可而止」。”
“這樣的邏輯,本身又包含著一個期望,「我希望別人理解我」。”
“當別人未能表達出,這種理解的時候,期望會再次受挫,如果認為是自己的忍讓,換來了對方的變本加厲,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
“一定是我太過溫和,溫和到某某同學,都會欺負我”。
高珮聽著心理學老師講述分析的這些內容,覺得真的是太有道理了!
“這裡面還隱藏著一個不合理的信念:「理解自己是別人的事情」。”
“這樣就把原因,歸結到自己的溫和,換而言之,也認定了對方的鐵石心腸。不僅如此,很多時候這些人還會開始懷疑,自己的這套溫和的行為模式是否正確。”
“採取的策略,就是經常性的表達憤怒。”
原來是這樣,高珮覺得自己渾身神清氣爽,煥然一新的感覺。
“周圍人的避讓,會讓自己的地位,得到無形的提高,獲得心理優勢,從而補償了自己的悲傷,避免了自己的恐懼。知覺到這一層面非常關鍵。”
心理學老師說到這,抬起了頭,掃視了周圍一圈。
“不要單純地表達憤怒,要堅定地表達憤怒背後,隱藏著的委屈,焦慮本身,是需要一點方法和技巧的。”
高珮聳了一下眉毛。
“因為表達這些,本身就是一種,讓別人瞭解自己底線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最好指著自己‘我怎樣怎樣’,而不要指著別人‘你怎樣怎樣’。”
“不要對別人做價值判斷。但比這更重要的是,一個合理信念的樹立,就是‘讓別人理解自己,這是自己的責任’和一個合理期望的養成,‘即使我表達了自己,別人不一定會理解自己’的信念,以及時時刻刻接納自己的準備。”
高珮聽著心理學老師把曲曲折折的心理學內容,分析得如此透徹,竟也不覺得晦澀難懂了。
“那麼,就到了以下最關鍵的地方,也就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憤怒’這個問題,有以下幾點……”
“1.消解憤怒本身是在否定憤怒的價值。不要迷戀於轉移注意力,換位思考等方法,不提倡萬事皆忍。”
“2.民間心理學喜歡說,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但其實這沒用,這話只是聽起來漂亮。”
“3.通常有人會建議‘冷靜下來,好好想一想憤怒的原因’。但憤怒往往很難控制,倒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增進對彼此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