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高新區招商局的做法為尹傑開啟了全新的一條思路。這種諮詢模式,不就是反向的LS工作嗎?
此後,在與各地政府交流時,尹杰特意留心探討這方面的可行性。
在中聯重機,尹傑第一次見到了袁璐璐的父親,那位聞名已久的袁總。
這是一個五短身材的男人,面容清瘦,因年紀漸長而多了幾粒明顯的老人斑,身體也稍顯佝僂。然而此人身上卻頗具儒雅之風。
此前袁璐璐曾經介紹過,她爸爸出生於湘南的一個小山村,1983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材料學專業,現在是集團的副總裁,也是高階工程師。他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了中聯重機,幾乎在這裡度過了一輩子。
“老餘,喔就是孔世龍他舅舅,和我經歷差不多,他只是比我晚了幾年進公司,對中聯重機的感情一點不比我少,兢兢業業一輩子啊,誰曾想攤上這麼一個外甥呢?”
說起孔世龍,袁總嘆息連連。
“不過孔世龍不是還有個弟弟?我聽璐璐說他這個兄弟心性還比較正派?可見對過世的餘副總而言,一番心血也算是沒有白費。”
“老餘這個人哪,自己的兒子一個沒進中聯,唯二的兩次公器私用就是安排這兩個外甥。他死的時候都閉不上眼啊!很多人都說他是被外甥的所作所為羞死的!”
“至於他那個弟弟……倒是還算本分。看在老一輩的面子上,物流中心最近給他挪了挪位置,把他調到綏陽去負責當地的輔料倉庫了。”
尹傑瞭然。
她隨即調轉話頭,開始向袁總請教中聯重機的國際化現狀和戰略。
袁總卻沒有馬上回答,首先給她播放引了一個紀錄片,那是在帝都一項改造工程的隧道施工現場,帶有京劇臉譜特色的刀盤在緩緩轉動著,一個大型的盾構機正進行工地組裝,即將開始掘進作業。
“這臺機器整長150米,總重量4300噸,是我國迄今研製的最大直徑盾構機,也是中聯重機為長距離、複雜地層掘進而量身定製的一款高階裝備。”
袁總中氣十足地介紹道,語氣中難掩驕傲。
超大直徑盾構機集機械、電氣、液壓、資訊、感測、光學等尖端技術於一體,在裝置研製過程中,公司研發團隊依託以往應用成熟的常規直徑、大直徑盾構機自主設計與系統整合技術,以及系統關鍵零部件設計和加工製造技術,最終研製成功。
他關掉影片,開啟窗簾,對尹傑說:“希望這個影片能幫助你對中聯的技術實力有一個直觀的瞭解。作為擔負著國計民生重大任務的國有企業,我們中聯重機始終都以自主創新為發展基礎,以振興民族品牌為己任,始終堅持推動產業技術邁向更高階。”
“從影片的解說中你也可以知道。近年來,公司加速了裝備製造產業的創新升級,努力鞏固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能力,我們自主研發生產的盾構機已經完全打破了國外壟斷,完成了從技術到市場全面主導的歷史性轉變。”
他很是自豪地說:
“目前,我們正在全力攻關新一批超級地下工程裝備,為超級工程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從袁總的介紹中,尹傑瞭解到“十三五”開始,國內高原鐵路、跨海隧道、南水北調西線等超級工程就越來越多,對地下工程裝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中聯的研發團隊抓住時機展開了智慧化科研攻關,形成了從部件智慧到整機智慧,從單一產品智慧到成套裝備整合智慧的發展路徑。
這就已經涉及到公司戰略層面了,尹傑集中了注意力。
“中聯重機從上到下一致努力,鍛造硬實力、打造高精尖、攀登制高點,立志要在地下工程裝備智慧化方面領先全球。”
他說,公司董事長任總已經明確表明,應持續關注國際範圍內的先進製造業發展,同時公司內部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加快產品升級換代,以創新驅動推動裝備製造板塊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中聯的的業務定位就是’一點三線’:’一點’就是聚焦裝備製造 ,’三線’就是工程裝備、特種裝備、航空裝備同步發展 。現在我們已經是國內地下工程裝備的龍頭企業,是全球工程機械企業50強 、世界挖掘機企業20強。”
“任總提出的目標,是產業報國,用中國技術征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