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營的口糧,軍餉,物資由兵部規劃和提供,戰時則另外供應。
軍隊使用鐵道,鐵道系統必須全力支援,但是必須要獲得朝廷的指示,只有接到朝廷的旨意,各地鐵道方能配合軍隊,否則必須第一時間上報。
萬事萬物的發展必有邏輯。
歷史上十五世紀中葉,暹羅吞併了素可泰藩屬國,因為國土面積的增加,所以進行了土地和制度的改革,從部落進化為王國。
大明也是如此。
大明的疆域太大了,為了國家的穩定,大明新一輪的軍事改革,主要以穩定的方向為主,力求軍隊的秩序控制在朝廷的手中。
但是又吸取了歷朝的經驗,施行京營和邊營並重,為了不讓邊營做大,所以讓京營與京營輪調,又為了不讓京營的統治權落到邊營的手裡,所以又制定了時間和控制了輪調的規模。
為了不讓京營長久的和平以至於戰鬥力下滑,導致不能打仗,與邊營的實力發生變化,所以在大戰的時候,京營需要出動,反而是參加戰鬥最多的一方。
可為了保障京營不至於全軍覆沒,以及不影響京城的安危,所以又規定了京營至多抽調一半的規定。
種種的方案,一環套一環,吸取了歷來的教訓,又考慮了當下大明的需求。
一百二十萬陸軍,三十萬海軍。
以京城,內陸省,邊區,都司,宣慰司宣撫司,內藩屬國,外藩屬國層層套圈,形成了大明的新軍事體系的制度,保障大明天下。
平常的時候,軍隊的後勤,操練種種,由兵部維持供應和監督考核,五軍都督府則管理衛所事宜。
朱能、張輔等侯爵勳貴將領掛職五軍都督府,平常的區域性衝突由當地軍區負責,遇到大的戰事,則由朝廷委派這些高階將領擔任一方主帥,協調各營。
趙安這種領兵在外的都督,他們最後的升路線也是如此,最後的盡頭就是掛職武軍都督府,在朝廷中央用更高的眼光看待事物,同時也離開軍隊,避免了直接的接觸。
簡而言之,中低階武官的權利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加深了他們的實力,在中高階武官的層面上,則加強了朝廷的控制力度。
在朝廷的眼裡,地方上的小衝突,守備級別的武官已經能應付大多數的情況,到了超過守備級別武官能力範圍的事情,就是朝廷需要考慮的,用京營和當地的軍事力量來平息。
守備手裡最高的兵力是三千人,足夠應付地方上的衝突,而又不至於威脅到朝廷。
然後是軍區的分守和參將們。
守備以下可以根據形勢決定是否率先行動,而軍區的分守,特別是參將級別,他們的行動需要經過朝廷的同意,能調動的兵力高達近萬人。然後是總兵和都督,規模在一萬到數萬不等,最後是朝廷出面,協調京營和當地軍力,規模在五萬以上。
而且到了上萬人規模的軍事行動,沒有後方的物資補給也是維持不了多久,這種情況是必須依託地方官府和朝廷支援的。
如此巨大的變動,引起了所有人的眼光,人們都在分析朝廷的思路,希望從中明白國家治理的方式,以從中尋找到自己的位置。
“太子殿下在北平的時候,那時太祖皇帝還活著,形勢很獨特。”
四夷館的劉一儒,在家裡與幾位弟子閒聊。
因為宗藩體系的改革,四夷館的地位直線上升,外事部門的權利和地位,與以往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劉一儒在朝堂上的影響力並不小。
幾名弟子非常的恭敬,也對朝廷的規劃很好奇。
他們這些人,當年的時候還很小,因為地位的原因,並不太清楚朝堂上的變化,他們聽到老師的言語,感到了好奇。
太子殿下難道不是一直以來如此嗎。
劉一儒沒有講原來的皇太孫是誰,這是朝廷多年來不談的事情,在如今學校的教科書上,皇太孫指的就是現在的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曾經在北平說,他是打下的天下,其實並不是。”
劉一儒感慨道:“太子殿下的態度很強硬,只是為了他入京城後,方便他推行工業化的改革,實際上太子殿下對於兵事參與的不多,一直是皇上親自組織的。”
這裡沒有外人,弟子與兒子沒有區別,劉一儒同樣需要培養新一代的繼承人,所以隱晦的提醒,“皇上年歲已高,所以為了補償太子殿下的短板,新的軍事改革以穩為主,其實是權利的交替,也符合當下太子殿下的需求,可見聖人為了太子真是用盡了心思啊。”
還有更多的語言,劉一儒沒有說明。
從他的角度看來,太子殿下的改革,多年以來得罪了太多的人,而權利永遠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其實太子殿下的處境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