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章 瓦崗覆師(3)——瓦崗悲歌

透過以上的介紹,不難看出,李密和王世充,均面臨著各自不同的困境。關鍵在於,誰更有置之死地而後生,背水一戰的決心。在劍拔弩張的氛圍下,洛陽城下的決戰,即將就要正式開始了!

目前,李密與王世充,兩軍還處於相持階段。不過,他們各自都在打著不同的算盤。洛陽在與李密的多次交戰中,屢屢失利受挫;更是因為前不久,洛陽宮城中,發生了大規模的流血衝突,死傷無數。所以,李密判斷,洛陽城如今的主力,基本上損失殆盡,短期內一定可以攻下洛陽。

同樣,王世充也在為洛陽決戰積極地做準備。自從攻殺元文都、盧楚,掌握大權之後,王世充便開始積極加強戰備,厚賞將士,打製攻守器械,做好了與李密背水一戰的準備。雙方都在打著不同的主意。

當時,王世充和李密都有各自缺少的東西。譬如,王世充缺糧,李密少衣。於是,王世充便想和李密進行交換,用自己的衣帛,向李密換取糧食。起初,李密還在猶豫,擔心王世充會耍什麼花招。

不過,李密的長史邴元真出於自己的私利,慫恿李密答應王世充的請求。李密也是一時衝動,居然答應了與王世充交換。本來之前,東都極度缺糧的時候,洛陽每天都有數百人歸順李密。可是,自從得到糧食之後,歸順之人的數量,開始大大減少。直到此時,李密才懊悔不已,原來自己著了王世充的道。

李密、王世充劍拔弩張,互相鬥智鬥勇,兩人都明白,這種局面不會維持太久。果然,王世充決定要對李密動手了。瓦崗軍經過與宇文化及一戰,元氣大傷,軍中精兵、良馬損失巨大,士卒疲敝。王世充認為,趁著瓦崗軍軍力危殆之際,主動出擊,爭取一戰擊敗李密,或許有些勝算。

武德元年(618年九月,王世充挑選出了兩萬精銳,兩千餘匹戰馬,陳兵於洛水以南,準備與李密決戰。與此同時,王世充又屯兵於通濟渠以南,在通濟渠上搭建了三座浮橋,以便和瓦崗軍進行決戰。而且,王世充這次出兵,聲勢極為浩大,“旗幡之上皆書永通字,軍容甚盛”。

在正式出兵之前,王世充也有擔憂。自己和李密打了這麼長時間的仗,總是勝少敗多。因此,王世充的軍隊,多多少少對瓦崗軍存在著心理陰影。於是,王世充想了一招,他向士兵們謊稱,左軍衛士張永通曾經三次夢見周公,讓他告訴自己,速速出兵攻打李密。王世充軍隊中計程車兵,也非常迷信,對於這種鬼話深信不疑,馬上克服了對瓦崗軍的恐懼心理,紛紛向王世充請戰。

既然王世充主動出兵了,李密自然也要作出應對。他作出了這樣的部署,命王伯當留守大本營金墉城,徐世勣鎮守黎陽;自己則親率主力精銳,兵出偃師,在邙山南麓嚴陣以待,以邙山作為屏障,與王世充展開大戰。

雖然,李密率領瓦崗軍主力,在邙山已經嚴陣以待。但是,對於採取怎樣應對王世充的戰術,李密依然拿不定主意。因此,在決戰之前,李密召集諸將,進行了一次軍事會議,商量採取怎樣的戰術。

然而,在這次軍事會議上,瓦崗軍內部卻產生了巨大的分歧,意見不一。比如,裴仁基建議李密,王世充率領主力傾巢而出,東都洛陽必然兵力空虛。我們應該趁著這個大好機會,繞過王世充,直取洛陽。只要拿下了洛陽,王世充等於是喪失了根基,到時候必定會不戰自敗的:

世充悉眾而至,洛下必虛,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東,簡精兵三萬,傍河西出以逼東都。世充還,我且按甲;世充再出,我又逼之。如此,則我有餘力,彼勞奔命,破之必矣。&nbsp《資治通鑑》

針對裴仁基提出直取洛陽的建議,謀士魏徵立刻表示反對。魏徵分析戰場局勢,認為當前瓦崗軍軍力受損,應該採取以逸待勞,堅壁清野的戰術,與王世充打持久戰,活活耗死王世充:

魏公雖驟勝,而驍將銳卒多死,戰士心怠,此二者難以應敵。且世充乏食,志在死戰,難與爭鋒,未若深溝高壘以拒之,不過旬月,世充糧盡,必自退,追而擊之,蔑不勝矣。

這兩條建議,各有各的道理。裴仁基主張速戰速決,魏徵則主張穩紮穩打。那麼,李密會如何選擇呢?其實,李密最初還是更傾向於裴仁基直取洛陽的建議,因為他對於攻下洛陽的渴望,太過迫切了。所以,當裴仁基剛剛表態完,李密立刻表示贊同,說道:

公言大善。今東都兵有三不可當:兵仗精銳,一也;決計深入,二也;食盡求戰,三也。我但乘城固守,蓄力以待之;彼欲鬥不得,求走無路,不過十日,世充之頭可致麾下。

就在李密準備採納裴仁基的建議,繞過王世充,直取洛陽的時候,有人卻站出來搗亂了。瓦崗軍中的一些元老將領,以及一些隋朝降將,比如像單雄信、陳智略、樊文超等人,積極鼓動李密與王世充正面決戰:

計世充戰卒甚少,屢經摧破,悉已喪膽。《兵法》曰,“倍則戰”,況不啻倍哉!且江、淮新附之士,望因此機展其勳效,及其鋒而用之,可以得志。

單雄信等人此話一出,在場的許多將領迅速一片譁然,紛紛向李密請戰。當時,瓦崗軍中請戰者十之七八。李密也被這番熱血沸騰的話,說得心花怒放,頭腦一熱,居然決定與王世充正面交戰。裴仁基苦苦規勸李密,千萬不能和王世充正面開戰。然而,李密卻拒不聽從。最後,裴仁基懊惱地用手拍著地面,扼腕嘆息道:“公後必悔之。”

在眾多將領的鼓動下,李密決定主動出擊,與王世充決戰。貿然出戰,這是犯了兵家大忌。可是,李密非常急切地想要打敗王世充,一意孤行,率領主力,與王世充硬碰硬。不難看出,李密現在已經很不理智了。

李密已經決定和王世充決戰,接下來,就是要分配兵力。於是,李密讓程咬金(程知節率領麾下內馬軍,與自己駐紮於北邙山上;命令單雄信率領外馬軍,駐兵於偃師以北,隨時準備對王世充發動進攻。

沒想到,李密還沒有發動進攻,王世充卻率先出擊了。王世充率領兩萬精兵,陳兵洛水以南不久,便派出了數百騎兵,渡過通濟渠,進攻單雄信的外馬軍大營。單雄信被這突如其來的進攻,打得猝不及防,一時間落了下風。李密得知單雄信大營被襲,立即派遣程咬金、裴行儼兩員大將,率領兵馬,前去支援單雄信。

程咬金、裴行儼率軍趕到後,便與王世充的數百騎兵,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大戰。這場戰鬥,異常激烈,《舊唐書》、《資治通鑑》都記載下了這驚悚的一場戰鬥。就以《舊唐書·程知節傳》中的記載為例:

行儼先馳赴敵,為流矢所中,墜於地。知節救之,殺數人,世充軍披靡,乃抱行儼重騎而還。為世充騎所逐,刺槊洞過,知節回身捩折其槊,兼斬獲追者,於是與行儼俱免。

在激戰當中,裴行儼率先馳馬,衝向敵軍軍陣,結果卻被敵軍的流矢射中,中箭落馬。就在裴行儼命懸一線之時,關鍵時刻,程咬金突然衝殺過來,親手殺了好幾個敵軍。然後,程咬金一把抱起了倒在地上的裴行儼,兩人騎在一匹馬上,奮力向外突圍。

不曾想,在突圍的過程中,王世充軍中的一名騎兵,從斜刺裡殺出,揮舞長槊,一槊刺來。只見這把長槊不偏不倚,直接刺穿了程咬金的身體,頓時血流如注。按照現代醫學的說法,這是貫通傷。

可是,也就在此時,奇蹟的一幕發生了。身受重傷的程咬金,猛地一返身,生生地將那把長槊掰折了,又格殺了那名騎兵。程咬金超群的武藝,立即產生了很好的效果,瓦崗軍奮力拼殺,暫時穩定了局面。這一戰,李密和王世充,應該算是打成了平手。王世充未能攻破單雄信主營,而瓦崗軍各部卻均遭到重創,其軍事實力又大打折扣。

經過這一戰,李密應該意識到王世充的能力吧?沒有。直到現在,李密依然沒有重視起王世充這個對手。在與王世充的多次交鋒中,李密往往是處於上風。所以,李密從心裡根本就看不起王世充。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之下,李密又犯了一個致命的兵家大忌:輕敵。正是由於李密的輕敵,才最終斷送了強大的瓦崗軍。

當時,在與王世充的決戰,李密應該命令瓦崗軍各部嚴防死守。可是,李密沒有這樣做。輕敵自大的他,居然沿途都不設定壁壘。這種做法可是大錯特錯,不設壁壘,瓦崗軍等於失去了一道軍事屏障,萬一王世充出奇兵突襲瓦崗軍,李密根本來不及抵擋,必定會一觸即潰。事實上,王世充也看出了李密部署上的這一漏洞。

王世充也是一代梟雄,他抓住了李密輕敵自大的弱點,開始從中鑽空子。王世充趁著夜色,派遣200餘名騎兵,秘密潛入北邙山,埋伏在山間兩側的溪谷中,命令士卒餵飽戰馬。王世充的伏兵,已經摸到了瓦崗軍主營的附近,而李密卻渾然不知。一張大網,正在慢慢撒向了瓦崗軍。

第二天凌晨,王世充決定對瓦崗軍發起總攻,在總攻之前,王世充慷慨激昂的向全軍上下,做戰前總動員:

今日之戰,非直爭勝負;死生之分,在此一舉。若其捷也,富貴固所不論;若其不捷,必無一人或免。所爭者死,非獨為國,各宜勉之!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