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這邊是鬥志昂揚,上下一心;而李密這邊則是驕傲自大,軍心低靡。從戰前的思想認識上,李密就已經輸了。
天亮後,王世充率軍直衝瓦崗軍大營,沒等李密排好陣形,王世充就已經發起了進攻。王世充的軍隊,都是他從江都一手帶出的江淮勁旅,跟著他在江南鎮壓農民起義,驍勇善戰。所以,這些江淮勁旅,在瓦崗軍大營中,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兩軍雙方,陷入了一場激戰當中。
這時,正當兩軍打得不分勝負的時候,王世充使出了自己的“殺手鐧”。他事先將一個相貌類似李密的人,藏在軍隊之中。等戰事激烈膠著之時,王世充突然將此人推到軍前,朝著對面的瓦崗軍大喊:“已獲李密矣!”
此話一出,瓦崗軍立刻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整個部隊失去了秩序。王世充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戰機,埋伏在溪谷兩側的兩百餘名江淮勁卒,乘高而下,向瓦崗軍全線壓上。同時,王世充命令江淮兵,在瓦崗軍軍營中,四處放火。頃刻間,十萬瓦崗軍一觸即敗,潰不成軍。驚慌失措之下,李密率領一萬殘兵,連忙退向洛口倉。
然而,兵敗如山倒。李密兵敗的訊息一經傳出,在洛陽周邊的瓦崗軍各部,馬上形成了連鎖反應。在北邙山擊潰瓦崗軍主力後,王世充乘勝追擊,偃師、洛口倉城的瓦崗軍守將鄭頲、邴元真,相繼向王世充獻城投降。李密在河南地區的許多重要軍事重鎮,全部落入了王世充之手。
李密自從北邙山兵敗之後,就率領殘部一路敗逃,一直敗退到了虎牢關。就這樣,在隋末叱吒風雲的一代英雄李密,在洛陽城下敗於王世充之手。曾經威震天下的中原第一軍事集團——瓦崗軍,因為北邙山之戰,徹底土崩瓦解,慘淡地退出了隋末唐初的歷史舞臺,猶如流星一樣,轉瞬而逝。
此次北邙山之戰,王世充以兩萬精銳,擊潰了李密十萬瓦崗軍主力,大獲全勝。此役,王世充總共俘獲了10餘萬瓦崗軍部眾,數十員瓦崗軍將領被俘。比如,赫赫有名的單雄信、秦瓊、程咬金、羅士信、裴氏父子(裴仁基、裴行儼等人,這時,都已經成為了王世充的俘虜。
當然,到了後來,秦瓊、程咬金、羅士信三人,又一起脫離了王世充政權,投奔了李唐王朝,成為了秦王李世民麾下的重要戰將。秦瓊、程咬金更是位列唐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為唐王朝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關於這個問題,後文會介紹。不過目前,他們只能委身於王世充。
北邙山之戰,李密敗了,瓦崗軍敗了,而且敗得是一塌塗地。不僅瓦崗軍主力損失殆盡,而且整個河南地區的地盤,也全部丟了。那麼,遭遇失敗,虎落平陽的李密,接下來會何去何從呢?
起初,李密自北邙山兵敗之後,一路敗逃至虎牢關。這個時候,李密認為,黎陽有徐世勣在那裡鎮守。於是,李密便想率部前往黎陽,投奔徐世勣。可是,對於李密想要前往黎陽的想法,有人立刻提出了反對。他們的觀點是這樣的,殺翟讓的時候,徐世勣幾乎喪命,如今前去投奔他,徐世勣難道不會落井下石嗎:
殺翟讓之際,徐世幾死,今失利而就之,安可保乎!
不過,李密很快又生出了一個想法。兵敗北邙山後,李密率領殘部,逃至河陽。於是,李密便想以此作為根據地,可以南阻黃河,北守太行山,東連黎陽,逐漸恢復元氣,藉機東山再起。問題是,現在人心已經散了,剩餘不多的瓦崗軍殘兵,早已心灰意冷,失去鬥志。所以,不少將領便對李密說:
今兵新失利,眾心危懼,若更停留,恐叛亡不日而盡。又人情不願,難以成功。
李密到現在才算真正明白了,如今的他,再也不是曾經那個一呼百應,叱吒風雲的反隋盟主了,不過就是一個窮途末路的喪家之犬罷了。萬般無奈之下,李密決定帶領剩下的殘部,投奔已經在關中稱孤道寡的唐高祖李淵,歸附李唐。
在決定投奔唐朝之前,李密曾經這樣對部下說道:“諸軍幸不相棄,當共歸關中,密身雖愧無功,諸君必保富貴。”李密手下的府掾柳奭,也對李密說道:
昔盆子歸漢,尚食均輸。明公與唐公同族,兼有疇昔之遇,雖不陪從起義,然而阻東都,斷隋歸路,使唐公不戰而據京師,此亦公之功也。 《舊唐書·李密傳》
想當初,李淵從太原起兵之初,李密以一種君臨天下的姿態,寫信給李淵,完全將李淵當作自己的臣子。可是,風水輪流轉。如今,李淵穩穩坐在長安太極殿上的皇帝寶座上,建立大唐王朝,稱孤道寡;而曾經高高在上的李密,現在卻成為了一條喪家之犬,無立錐之地。人生如夢,不過如此。
儘管李密心有不甘,但是他也不得不面對現實。如果不投靠李唐,那麼,天下就真的沒有了他的容身之地。於是,李密與手下王伯當、賈閏甫等將領,率領兩萬殘部,西入關中,向李唐王朝投降。
在兵敗如山倒,窮途末路的絕境下,李密選擇了投降唐王朝。面對李密的投唐,已經身為大唐皇帝的唐高祖李淵,又會如何對待這個曾經不可一世,且對自己入主關中,給予很大幫助的一代英雄李密呢?
可以說,李淵當初晉陽起兵,一路挺進關中,攻克長安,如果不是李密率領瓦崗軍,牽制住了洛陽大量的隋軍主力,李淵是不可能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順利攻入長安。還有,義寧二年(618年正月,李建成、李世民率領十萬唐軍,東征洛陽。瓦崗軍故意避戰,不與唐軍交戰,算是幫了李淵一個大忙。
所以,唐高祖李淵還是感念李密對於自己的幫助,並沒有落井下石。李密率領殘部,快要到達長安的時候,唐高祖不斷派遣使者,前去慰勞李密,“上遣使迎勞,相望於道”。李密到達長安後,李淵任命李密為光祿卿、上柱國,賜爵邢國公。
然而,唐高祖李淵對於李密的封賞,卻暗藏深意。光祿卿、上柱國、邢國公,雖然看上去表面很風光,但實際上就是一堆虛銜,並沒有實權。尤其是光祿卿一職,讓李密更覺感到奇恥大辱。
唐高祖李淵的做法,一目瞭然。李淵知道,李密絕非池中之物,他投奔李唐,完全是無奈之舉。如果有朝一日,羽翼豐滿,肯定會另起爐灶,叛唐自立。李淵此舉,就是要將李密心中沒有滅盡的火苗,徹底撲滅。沒想到,此舉卻讓李密心生不滿。因此,李密投唐不到一年,便叛唐出走。關於李密叛唐,後文還會寫到,在此不作贅述。
總之,武德元年(618年十月,經歷北邙山之戰的慘敗,一代梟雄瓦崗軍領袖李密,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西入關中,歸附李唐王朝。李密投唐,宣告了叱吒風雲的瓦崗軍軍事集團的滅亡,天下大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動。
說完瓦崗軍的興亡,再來看看大唐王朝現在的情況。此時,唐王朝立國還不到一年,方興未艾。大唐周邊群雄並立,烽煙四起。特別是李密投唐之後,洛陽局勢發生鉅變,唐王朝在洛陽面對的敵人,變成新崛起的王世充集團了。
應該說,新生的李唐王朝,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異常複雜,幾乎是與天下群雄,同時開戰。為了平定四海,一統天下,唐高祖李淵在唐朝建立之初,制定了先固關中、東征中原、再平江南的戰略方針。
因此,李唐王朝便要實施統一戰爭的第一步:先固關中。先固關中,也就是唐王朝必須要解決關中周邊的割據勢力,粉碎它們對於關中地區的軍事威脅。當時,唐王朝在關中周邊,主要面臨著三股強大的割據勢力,它們分別是河西李軌、隴西薛舉父子、山西劉武周。這三股敵人,大唐王朝究竟先打哪一股敵人呢?
就在瓦崗軍覆師洛陽的前後,剛剛建國不到一年的李唐王朝,就遭遇到了自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危機。這次軍事危機,一度讓新興的唐王朝,命懸一線,險些使得唐王朝,面臨亡國之危。
那麼,這是一次怎樣的軍事危機呢?大唐王朝,又是如何最終絕地反擊,扭轉戰場劣勢,一舉消滅了來自西北地區的兩大割據勢力?作為李唐王朝的“戰神軍魂”,秦王李世民在這次軍事危機中,又起到了怎樣重要的作用?這位年輕的軍事統帥,在這其中,經歷了哪些曲折的經歷呢?他最後又是如何進行驚人的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