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個老師朋友跟我說過一件事:
她說:“我在批閱學生試卷時,遇到一個實在令我擔憂的情況。無論在課堂還是以往的測驗中都表明答這份試卷的學生的能力遠強於在這份試卷所顯出來的,我認為他應當是拔尖的學生。而他的試卷卻把他打到最後的名次。遇到這種情況,我習慣讓秘書通知這位學生到辦公室來有急事。”
劉帥很快出現了。他看上去象經歷了一切磨難。他坐好後,我問他:“發生了什麼事,劉帥?這可不是我希望看到的你交的答卷。”
劉帥掙扎了一下,直視地板答道:“老師,自從你發現我作弊後,我就六神無主了。我精力煥散。老實說,這是在大學裡第一次作弊。我渴望得‘A’,所以做了點小抄”。
他沮喪至極。但現在卻說個不停。“我想您一定建議我退學。不管怎麼說,學校規定作弊的學生都要永遠開除。”
他開始吐露這個事件將給家庭帶來的恥辱,會怎樣壞了他的個人生活和各種各樣的不良後果。最後我說,“夠了,別再說了。讓我解釋一下,我沒有看見你作弊。在你走來告訴我之前,我絲毫沒想到這一點。劉帥,你這樣做,我很難過。”
我接著說“劉帥,告訴我,從大學經歷中你究竟想得到什麼?”
他鎮定了一點,停了一會,他說:“這個,老師,我想我全部的目標就是學會怎樣生活,但我已背道而馳了。”
“我們學習的方式是不同的,”我說,“我想你已從這件事中吸取了真正的成功的教訓。”
“當你作弊時,你的良心在狠狠地譴責你。這給你犯罪感,並反過來打碎了你的信心。正如你所說的六神無主。”
“大多數時候,劉帥,我們從道德觀點出發衡量是與非。現在,要明白,我不是在這兒批評你,也就是說,並非在教訓你,讓我著眼於現實。這種內疚感阻塞了思想程序。你之所以不能通暢地思考是因為你心中總在問:‘我會被髮嗎?我會被發現嗎?”
“劉帥”,我繼續說,“你渴望求得‘A’,以致明知是錯而為之。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時候,因為成功心切而試圖做違背良心的事情。例如將來的一天,你會因急於推銷商品而故意錯誤引導消費者購買,這可能混過去但將要發生的是:
內疚感會緊緊攫住你,下次看到顧客時,你會羞於見人,如坐針氈。你會疑問:‘他們發現上當受騙了嗎?’因為精力煥散,你會反應遲鈍。一次冒險後,你不會再有機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去做推銷。長遠看來,有悖於良心的推銷策略會帶給你慘重的損失。”
我繼而講述了一個兼職商人,怎樣因為深深恐懼妻子得知自己的外遇之事而迷失自己。“她會發現嗎?”,疑問侵蝕著這個人的自信直至在家中、在工作中都無所適從。
我提醒劉帥,許多罪犯落網並不是因為線索指證他們,而是因為他們做賊心虛。
是他們的內疚感把自己列入懷疑的行列。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從善的慾望。
當我們違背這種慾望時,便在良心中播下隱患。隱患一天天擴散,一點點吞噬信心。
如果這些事情讓你自問:“會不會被捉住?”“會不會被發現?”“能擺脫掉嗎?”就不要去做。
如果意味著傷害信心,即使得“A”也是得不償失的。
我很高興在劉帥身上切中要害。
劉帥認識到了行為正直的實際價值。
然後我建議他坐下來,重考一次。他問“開除我的事怎樣”時,我說:
“我知道關於作弊的規定是怎麼說的。但是,你知道,如果我們開除所有在任何方面作弊的學生,半數的教授會離職。如果我們開除所有想過作弊的學生,大學只好關門了。
“因此,不要在再做這事了,我會既往不咎的。”
“太好了!”他說。
我走到書架前,取出我個人收藏的《恪守黃金信條五十年》,說:“劉帥,讀完後還給我。看一看,按J.F潘尼的說法,行為正直如何使他成為美國最富有的人。”
行為正直能保持良心安寧,建立自信。
當明知是錯而為之時,會發生兩件消極的事情。
第一,感到內疚,內疚會吞噬信心。
第二,遲早會被人發覺並失信於人。
做正確的事情並保持自信,這是成功的基礎。
下面這條心理原則值得通讀兩遍,直至銘刻在心:
信心十足地思考,信心十足地行動。
偉大的心理學家——喬治W克倫博士在他的名著《實用心理學》中寫道:
“記住,行動是情感的先兆。只有透過行為或行動的選擇,才能直接控制情感。為了避免引起常見的悲劇(婚姻困擾與誤解),必須意識到真正的心理事實。回顧一天來正當行為,不久你就開始感覺到相應的情感!讓你和你的情侶回顧每一個約會,親吻的行為,每日的甜言蜜語,加上許多小小的謙虛,你不必擔心愛的情感。沒有投入的感情,就不會有長久投入的行動。”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透過改變身體行為可改變處世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