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章 決勝法寶--摧垮恐懼。

例如:如果有意讓自己微笑,實際上也會想笑;

昂首挺胸時會比無精打采時更有優越感;

如果有意讓自己愁眉苦臉,只會讓你看起來更加黯然難過。

剋制的行動能改變情感。這是很容易證明的。

同時採取以下三個簡單的行動可使羞於自我介紹的人獲得自信,戰勝膽怯。

首先,伸出你的手,熱情地與別人握手;

其次,直視對方;

第三,您說:“認識您很高興。”

瞬間,這三個簡單的行動趕走了羞澀。信心十足的行動產生信心十足的思想。

因此,要信心十足地去思考,信心十足的去行動。

以你想感受的方式去行動。

下面是五個獲得信心的練習。

認真閱讀,然後有意識地努力實踐,以樹立信心。

1.前排就坐。可以注意到,在會議室、教室、接待室和其他集會場合,後排坐位總是先佔滿。大多數人擠在後排就坐,以免太引人注目。害怕引人注目的原因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排有助自信。試試看。從今後定下規則,儘可能往前排坐。當然在前排比較引人注目,但記住,成功沒有不引人注目的。

2.目光交流。眼睛是瞭解一個人的心靈視窗。對方不看你的眼睛時,你心中會本能地起疑問,“他想隱藏什麼?”“他害怕什麼?”“他在騙我?”“他有所保留?”

通常,目光接觸的失敗可說明一兩點問題。可能是“在你身邊,我自慚形穢”。或避開他人眼光說明,“我內疚。我做了,或想了不願讓你知道的事情。我擔心如果看著你的眼睛,你會看穿一切。”

避免目光交流對你不利。你在告訴別人:“我害怕,我沒有信心。”

要征服這種恐懼就要讓自己直視別人的眼睛。

直視別人的眼睛表明:“我誠實,光明磊落,我相信我所說的。我不害怕,我信心十足。”

把別人的眼睛做為注視的目標,不僅會帶來信心,也會贏得信心。

3.加快步速。小時候,去趟市中心購物是件樂事。所有的跑腿任務完成之後,我們要回家了。我母親常常說:“梨花,再坐會兒,看看人們走來走去多熱鬧。”

母親是個出色的遊戲能手。

她會說:“看到那人了嗎?你猜會是什麼困擾著他?”或“你認為那位女的在那邊做什麼?”或“瞧那個人,他看上去如墜霧中。”

觀察人們的行走和活動真成了娛樂,從此我學會了觀察。這要比看電影便宜得多(這是後來我得知母親發明這個遊戲的一個原因)並且更有教育意義。

我們喜歡觀察人們行走。在走廊、大廳裡或人行道上,有時會發現,自己在透過觀察人們的行走來研究人的行為。

心理學家把懶散的恣態遲緩的行走與消極態度聯絡在一起。

但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透過改變姿態和運動速度,實際上能改變你的態度。

觀察一下,你會發現身體活動是心理活動的體現。極度消沉的人,真正的厭世逃避者總是獨自曳足,蹣跚而行。

普通人有“普通”的走路方式。步速“平均”的人,他們的表現是“我感覺平平”。

還有第三種人。這種人顯示出超級自信心。他們比普通人走得快,他們好象跑著走,他們的行走告訴世界“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去做。而且從現在算起15分鐘後我正在做的事情就將成功。”

加快步速使你樹立自信。挺起胸,抬起頭,快步向前走,感覺自信的增長。

4.大膽發言。在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中,我注意到許多具有敏銳觀察力及天賦才能的人不去參加討論。並不是這些人不想加入討論,而只是缺乏信心。

這些緘默者自思:“我的看法也許毫無價值。如果發言,會使我看上去很愚蠢,還是不說吧,另外,別人可能知道的比我多。我不能讓人知道我多麼無知。”

每次不發言,緘默者都會感到更自卑,更低人一等。通常給自己立下一個渺茫的諾言——下次發言。(在內心深處,他知道不可能守信。)

這很重要:每次緘默者沒能發言,他就等於多服一劑傷害信心的毒藥,變得越來越不相信自己。

記住這條原則,在你參加的每次會議上都要大膽發言。

在商業會議、委員會會議,社群論壇上,都“自願”說點什麼,一次也不要例外。評論、建議、提問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