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在宋朝時候還比較貧困,沒有什麼流動人口,所以商業還處於很初級的階段,城內街面上幾乎看不見什麼比較大的商鋪,整座城也只有一條商業街。
說是商業街,其實都還算不上,十幾間小小的鋪子,雜貨鋪米店布莊鐵匠鋪之類是有幾家的,提供的商品也不算豐富。
除了一家提供熟食的小店,並沒有任何形式的酒樓。
這也不奇怪,儋州百姓幾乎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城裡也沒有什麼富戶人家,所以那些商鋪除了提供給百姓必要的商品之外,很難出現以消費為目的的大型酒樓。
蘇軾是主人,請楊懷仁吃飯也沒法帶著他去下館子,家裡又只有一位跟隨他多年的老僕,所以東坡先生只能在自家自己下廚。
對楊懷仁來說,能吃到東坡先生親自下廚做的食物,心裡是十分高興的,他心裡也從來沒懷疑過東坡先生的手藝。
這世上的吃貨,基本上都是有自己的手藝的,要不然也成不了吃貨,或者說,不會幾道拿手菜的吃貨,那都算不上是個合格的吃貨。
東坡先生想了想,吩咐老僕去街面上買些時鮮的食材回來,老僕出去也沒多久,便抱回來不少楊懷仁都不認識的東西。
蘇軾請楊懷仁稍作,自己擼起袖子便去了廚房,楊懷仁也不跟老先生客氣,即便不用他幫廚,他在一旁見識一下東坡先生的廚藝,也算是一種樂趣。
東坡先生也知道楊懷仁作為一個廚子,自然對廚藝之道和美食十分感興趣,也不覺得楊懷仁自己進了廚房無禮,還笑著給他端了一把板凳坐。
蘇軾的老僕叫蘇福,看樣子和東坡先生年歲差不多大,應是從孩童時期就是東坡先生的隨身小書童,經過了近五十年的時間,依舊陪在東坡先生身邊。
東坡先生老家在蜀地,也是地方上的大族,家中可以說是有些錢的,本來他身邊的僕役也不少。
只是後來東坡先生屢次被貶官,這幾年一直都是四處漂泊,東坡先生也覺得帶著許多僕役不是很方便。
所以除了身邊的蘇福之外,都打發回了老家,這幾年的日子過的簡單,也有些清苦。
蘇福不愛說話,但臉上卻總是洋溢著一種坦然的笑容,對於主人的遭遇,他或許心中煩悶,但經過了這麼多之後,也便如主人一般的看開了。
東坡先生親自下廚,蘇福便在一邊幫廚,一主一僕忙活起來,配合的倒是十分默契,在楊懷仁眼裡,竟有一種配合得天衣無縫的感覺。
東坡先生根據現有的食材決定了要做哪幾樣菜,蘇福便利索得把所有食材按不同的菜式分好,或洗或涮,幫主人備菜。
第一道菜相對簡單,三四條一尺餘長的海黃鱔被洗淨之後,被東坡先生切成了寸段。
黃鱔的表皮非常光滑,東坡先生卻很熟練的用麻布片墊底,便固定了住了黃鱔,切的時候刀工或許沒有專業廚子那般精湛,但卻也非常實用。
東坡先生處理黃鱔的同時,蘇福也已經淘好了米,刷乾淨的一隻個頭較大的砂鍋,把米下到了砂鍋中。
東坡先生用豬油小炒了一下海黃鱔,廚房裡立即溢滿了海黃鱔的香味。
楊懷仁也立即明白東坡先生這是要做一道海黃鱔燜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