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人雖然沒有穿上他們各自民族的服飾,但從他們的樣貌裡很明顯能判斷出他們來自何處。
吐蕃番僧在杭州城裡很常見,離楊懷仁家不遠的地方,便有密宗佛寺,裡邊就住了不少的番邦和尚,從番邦過來的番僧也寄居於此。
番邦和尚同樣唸經禮佛,只不過和中原佛教比起來,他們的規矩和教義卻有不小的差異。
從教理上看,藏傳佛教大多爭論中觀和瑜伽行,即有宗和空宗;漢傳佛教基本上是真空妙有的統一,大乘八宗基本上都是調和空有的觀點。
還有在藏傳佛教信眾中,密咒(又稱真言,如“嗡嘛呢唄咪吽”)是修習法門,相對而言,漢傳佛教中常見的唸誦“南無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在藏傳佛教中比較少見。
但是無論是藏傳,還是漢傳,其終極目標是一樣的,那便是佛陀所教導的,達到覺悟解脫的境地。
番邦和尚面板黑黢黢的,看上去也得有五十來歲了,一臉的絡腮鬍子很濃密,倒不顯得他粗魯,反而讓他有種很博學的樣子。
胸前掛了許多彩色的石頭,最顯眼便是一棵偌大的天珠,好似睜大了眼睛盯著你看一樣。
契丹人三十來歲,雖然一身漢人商賈的打扮,甚至連頭髮都綁了漢人男子的樣式,但雙鬢光禿禿的,還是掩飾不了他真正的身份。
高麗人就簡單的多,總是一頂小黑帽子蓋在頭上,矮個頭小眯縫眼,服飾是漢朝時候的樣式,只不過他們模仿的不倫不類,怎麼看都有些好笑。
楊懷仁聯絡到莊家是茶商的身份,加上這三位番邦人士的服飾便不難判斷出,這三個人應該是莊家的生意夥伴,他們是來買茶的大客戶。
專門插一句,番邦和尚做商人來大宋買東西很常見,比起普通的吐蕃商人來,他們在吐蕃政教統一的歷史環境下具有更高的地位和權力,做買賣也能得到更多的好處。
而且他們出面所採購的東西,大機率是給吐蕃的寺廟或者貴族甚至王族來使用的。
楊懷仁想明白這些,忍不住搖了搖頭,惡狠狠地罵道,“好你個莊家啊,老子千方百計往遼國賣糖呢,你倒好,專門跟老子唱反調啊。”
前邊提過,契丹人的飲食習慣,雖然因為一部分契丹人改變成了農耕生活方式而有所改變,但他們整體食性還是以肉食為主。
事實是即便是遊牧民族的人的消化系統,也不是那麼擅長笑話難以消化的肉食。
包括契丹人在內的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平均壽命都比農耕文明的漢人短,甚至短很多,除了塞北的生活條件比較差意外,他們的飲食習慣便是最重要的原因了。
決定人類壽命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一是遺傳基因,二是生活以及飲食習慣。
科學已經證明人的壽命幾乎跟人的消化系統壽命休慼相關,大概是因為消化系統是人的身體攝取能量的頂端。
一個人的消化系統衰老了或者不行了,生命也就快走到盡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