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母招待自家的莊戶,也沒有那麼大的規矩,喝茶聊天那樣文雅的一套,楊母也知道對莊戶們來說不實用,不如直接開席吃飯來的實在。
只是這頓飯要吃的話,感覺上就有點怪了。
畢竟是皇帝大喪的期間,大擺筵席似乎不合規矩,所以這頓飯被楊母美其名曰是哀悼陛下駕崩的齋宴。
乍看上去,桌子上的都是青菜豆腐,不過楊懷仁仔細看了看,那些青菜豆腐上卻都是油花花的,看來家裡廚子炒菜的時候沒少放油啊。
甚至楊懷仁明明聞到了明顯的豬肉味,但卻就是沒看見哪怕一小塊豬肉。
楊懷仁作為廚子,很快便想明白這是怎麼回事了,母親這是和規矩玩了一招擦邊球啊。
母親的想法很簡單,皇帝駕崩了,照規矩不能宰殺牲畜,不能吃肉,不管楊家是官宦人家還是普通百姓,這都是必須要遵守的。
但仔細想想,自家人在家吃飯,外頭人誰也看不到啊,規矩定出來其實還是形式上的,外頭尋常老百姓,也不見得就一定會嚴格遵守的。
特別是眼看就要過年了,讓老百姓過年還要吃鹹菜豆腐的,百姓們也不樂意。
這跟是不是尊敬過世的陛下關係其實也不大,民以食為天,顯然比以皇帝為天更加重要。
只要自家人不說出去,外頭人看不見,偷摸的享受一些美食,也不算是什麼大事。
楊母做的也算是比較規矩了,並沒有偷摸上幾個肉菜什麼的,而是換了一種巧妙的方式實現了最終目的。
吩咐廚子們炒菜的時候,該用的油要多放,該用的肉啊魚啊也不能少,只不過菜做好了從廚房裡端出來之前,讓廚子們費點勁,把那些犯忌諱的肉啊魚啊挑揀出來了罷了。
於是出現了莊戶們眼前的這些所謂的齋菜,看不見魚肉,卻能聞見魚肉的香味,青菜豆腐做的油花花的,吃起來的話味道也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總結的說,這就是一桌看不見魚和肉,但卻少不了大魚大肉的味道的宴席了。
莊戶們也明白這是老夫人為了他們想出來的辦法,自然是心懷感激。
雖然說如今大家日子都過的很好了,莊子裡的生活條件比以前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像吃肉這種事就已經不再是大家期盼的事情。
不過能在東家家裡吃上一頓飯,那意義還是不同的,別管這一桌菜看不看得見魚啊肉啊什麼的,老夫人這份心意,就足夠他們感恩戴德了。
老夫人和東家親自招待他們,對他們的態度也絕不像是尋常的那種東家和佃戶的關係,那般冷冰冰的充滿了階級區別,而是像一家人一樣,少了一些規矩,多了許多親情的味道。
莊戶們實在,該有的禮數是絕對不會少的,有幾個年輕一些的,輩分上小一些的,甚至見了老夫人便跪了下去見禮。
這樣的禮數楊懷仁雖然有些不喜歡,不過這麼多年也已經習慣了,何況行禮的是自家莊戶,他們是真心實意的表達自己內心的尊敬和感激,絕不是其他人那樣,表面上尊敬,實際上內心裡不知道怎麼腹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