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這下糊塗了,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兒,還是沒搞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大官倒是搞明白為什麼他剛才思考的時候覺得孔融讓梨的故事裡,到底是那裡讓他覺得有點不太對了。
他想到了另一件事,他們現在所學的知識,有些典故確實是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但也有一些,是一些稗官野史。
這一類的故事就很難找出正史的依據了,甚至有一些直接就是神話傳說或者民間傳聞,根本就沒有事實依據的。
他也開始懷疑,難道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某個人為了教育後人懂得謙讓的道理而編造的?
想到這合理,他忍不住問道,“朱先生,難道是因為孔融讓梨的故事是編撰的,而不是事實發生過的?”
朱先生示意孩子們圍著他坐下來,緩緩講道,“你對所學到的東西能產生質疑,然後經過了思考去深究它,這是一個很好的做學問的態度。
不過具體到這個故事,也不能輕易的認為它就是後人編撰的。
孔融此人是歷史上確實存在的一位歷史人物,他從小就有了不小的名氣,這一點也可以從正史裡的記載可以證明。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它在不同的史書裡都有記載,而且這些史書也都是非常嚴肅的史書。
照以往的經驗看,孔融讓梨的故事是真實發生過的,當時應該不僅僅是隻有他們自家人在場,應該還有旁人在。
這個旁人經歷了這一幕,心中欣賞當時還是孩子的孔融的優秀品德,於是之後把這個故事傳了出去。
想來這個旁人應該也是個比較有名的歷史人物,為人非常正直,從他嘴裡說出來的話,其他人都相信,所以才有了這個故事進入了正史的事情。
照這麼看,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是不用懷疑的。”
大官想了想,覺得朱先生說的對,既然正史裡都有記載,又有其他幾部史書作為佐證,說明這個故事應該不會有假。
但這並沒有解除他的疑惑,於是他問道,“那為什麼剛才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分梨,卻出現了既然不同的結果呢?”
小魚兒也附和道,“是啊先生,我們楊家也是知禮的人家,我們從小,父母親也教導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謙讓這一點,我們自問做的也不錯,在家尊敬長輩,孝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間和睦友愛,對待僕人丫鬟也非常和氣……”
小魚兒似乎有點委屈似的,竟說起來沒完,朱先生好不容易等她說話的間歇,才安慰道,“你也不要委屈,你們剛才分梨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同樣是最真實的。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原因也是很複雜的,並不能簡單用禮儀的高低來解釋。”
大牛有點不服氣,“先生,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啊?”
朱先生對孩子們很有耐心,他繼續解釋道,“我們剛才重現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你們有沒有想過,孔融讓梨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現在是大宋朝了,這裡邊相隔了也快有一千年了。
這一千年裡,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聖人之禮的認識,也許根本的核心價值還是一樣的,但表現出來卻也有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