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回、才識不凡謀初定

且不說林立至是如何重建上天門的。

卻說剷除上天門後,劉代天率領林因明、楊遠風及各大名門正派的人等,回到了武林盟。剷除上天門雖中途稍有不順,但有驚無險,結果又是大獲全勝,可喜可賀,自然要大肆慶祝一番,於是眾人皆把盞為歡,所以當晚很多人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不少人睡到晌午時才起床,到了下午,眾人辭別了劉代天盟主後,漸漸散去,各自迴歸山門。

楊遠風也呆不住了,跟劉代天說想要回老家看望父母。眾人臨行前,都向楊遠風發出盛情邀請,希望他能上門做客。楊遠風想正好可以沿途拜訪一下少林和武當等,待見到父母后,再返回武林盟,其它一些不順路的門派,只能往後再說。

於是,劉代天就咐吒林因明一路作伴,陪楊遠風到少林和武當,順便商討江湖上的一些重大事項再返回。林因明不僅做事面面俱到,而且見多識廣,對江湖之事瞭如指掌,善於交遊,有他陪著楊遠風,可使楊遠風免去多少旅途寂寞,同時可加深對江湖的瞭解。

從武林盟到少林寺的路途並不遠,所以林因明和楊遠風從下午出發,藉著馬力當晚就到了少室山山腳下。

第二天早上,他們把馬匹寄養在客店中,準備徒步上山,剛到路口,便有兩名小沙彌迎了上來。原來這兩名小沙彌是慧生大師派來引導林因明和楊遠風上山的,林因明來過少林寺前後不下十趟,自然是輕車熟路的,不必客套,只因這回是楊遠風第一次正式拜山,所以慧生大師才派了兩名小沙彌前來引路。

林因明和楊遠風一路邊走邊談,時而停下來欣賞少室山的風景,兩名小沙彌在後面不遠不近地跟著。約一個時辰左右,就到了少林寺的山門了。

林因明遠遠望見石生大師站在山門前,他便拉著楊遠風的手,快步上前行禮。以前在山門前負責迎接香客的都是些執事門僧,如果是迎接一些身份地位較高的江湖人士,則由奮龍替代,最多也是慧生大師親自出面而已,但林因明沒想到這回出面迎接他們倆的,卻是羅漢堂首座石生大師。

要知道石生大師不僅是羅漢堂首座,武功奇高,而且平時並不在江湖上行走,也很少見外客,只在羅漢堂帶領武僧們練功,兼護衛寺院。少林僧侶以清修為要,平時只由慧生大師領著羅漢堂首徒奮龍代表少林寺在江湖上行走,除非有重大事由,且經方丈首肯,其他僧侶才能行走江湖。

石生大師合掌道:“阿彌陀佛,二位施主好!”還沒等林因明介紹,石生大師又向楊遠風問道:“想必這位便是楊施主了?”楊遠風再次抱拳打揖道:“晚輩正是楊遠風。”

石生大師緩緩伸出雙手托住楊遠風的手臂,楊遠風頓時感覺到一股巨大的力量向上湧,再也無法往下躬身。於是楊遠風雙肋內收,前臂及手腕翻轉,擺脫石生大師的雙手,使自己的雙手翻到石生大師雙手的下方。石生大師雙手則順勢向前抵住楊遠風的上臂,使楊遠風無法再往下躬身。

楊遠風雙手粘住石生大師的雙臂,側身回拉,再往左側一送,消去了石生大師手上的勁力。石生大師雙手也粘住了楊遠風的手臂,回收拉向另一邊。

林因明看著石生大師和楊遠風你來我往,玩起了江湖上最常見的推盤手。這種武功切搓方法表面上平淡無奇,但石生大師和楊遠風有著何等驚人的內力,其中深淺林因明自然心中有數!少林寺山門常有香客進出,石生大師這麼做不僅可以試探楊遠風內力的深淺,而且又不會驚世駭俗,驚擾到香客。

終於,石生大師和楊遠風都放開了雙手。石生大師嘆道:“楊施主果然身負奇功,善哉,善哉!”楊遠風道:“晚輩狂妄,自知內力有限,卻仍作蚍蜉撼樹之舉,大師見笑了!”

雖然此番比試表面上並未分出高低,但林因明知道還是石生大師的內力與手法更勝一籌。因為楊遠風要往下躬身行禮,不僅內力上佔了點便宜的,還佔了主動,而石生大師要阻止楊遠風躬身行禮,處於被動位置,內力與手法都至少要高出楊遠風一籌才能辦得到。

石生大師道:“阿彌陀佛,二位施主裡面請!”說著,便把林因明和楊遠風迎進少林寺內。

到了寺院內,則由慧生大師接待林因明和楊遠風二人,雙方客套一番,慧生大師請他們倆先喝杯清茶,然後帶領他們倆在寺裡遊覽一番,待吃過午齋後,又安排了午間小憩。直到申時初,慧生大師才又過來請林因明和楊遠風移步羅漢堂,原是石生大師有請。

林因明和楊遠風來到羅漢堂中,和石生大師見禮品茶,閒談了一會兒。

石生大師又領著林因明和楊遠風來到羅漢堂練功房,練功房是武僧們練功的主要地方,一般是不輕易讓外人進的,江湖上各門各派的獨門絕技都是不輕易外傳的,在打鬥中往往也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需要拼命時才使出來。但少林寺練功房不輕易讓人進的主要原因卻與其它門派不大一樣,練功房不讓外人進入,主要是免得外人打擾武僧們練功。

其實,少林的武功並沒有多少隱秘。少林武功重在勤學若練,禪武兼修,按部就班,從基礎練起,一步一步都要先練紮實,才可以往上更進一步,毫無捷徑可言。所以,練習少林武功要練到成為一流高手,非得苦練個十年至二十年不可,要練成絕頂高手,就算是天賦、資質和悟性都奇佳者也非得練個二三十年,而且也不是任何人勤學苦練就可以成為絕頂高手的,有的僧侶在寺中苦練一輩子,也未能到達絕頂高手的境界。所在,江湖上除了少林派弟子,真正想好好學少林武功的人不多,就算有緣學習少林武功,也大多是隻作一番瞭解,淺嘗輒止而已,很少人能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去。

林因明和楊遠風來到練功房,羅漢堂大弟子奮龍迎了上來。見禮後,奮龍引著他們倆參觀眾武僧練武,然後奮龍經石生大師允許,向楊遠風提出一個了不情之請,那就是希望能和他切磋武功。

雖然倆人在大霧山上收拾上天門的那些歹徒時,互相見識過對方的武功,奮龍也自知不敵楊遠風。但切磋武功不僅是分個高低,也是互相交流學習、提高武學修為和積累經驗的方法之一,更能激發弱者努力提高自己武功層次的動力。今日楊遠風來到少林寺,機會自然不容錯過。

楊遠風也早有此心,只是他想若是自己先提起有挑戰少林武功之嫌,此時奮龍先提起,正是他求之不得的!畢竟少林寺乃是武林泰斗,臥虎藏龍,楊遠風雖然身負絕世武功,但出於尊重,不便在少林寺中主動提出比試武功。奮龍不僅是羅漢堂首徒,深得石生大師真傳,並且時常跟隨慧生大師在江湖上行走,自然是見多識廣,而楊遠風的打鬥經驗較少,雖然同時對付幾名一流高手也是紂紂有餘,但要是日後遇見絕頂高手,經驗不足的弊端就會放大,因此他若能和奮龍比試一番,對於增加打鬥經驗,自然大有裨益。

楊遠風和奮龍對面而立,先抱拳互相向對方行禮,然後各自運氣,先將真氣佈滿全身,以防在比武中受到重傷。

奮龍練的內功是少林九陽神功,外加金鐘罩護體,當他運功後,身體可受千斤之力的撞擊而不受傷,甚至可刀槍難入。楊遠風練的是太乙真氣,內力異常渾厚綿長,如山不可破,似水不可擋。

雙方運氣後,互相使了個請字式。奮龍先出手,以一招“借花獻佛”攻守兼備,楊遠風則以一招“閒獅擺鬃”護住要害,只守不攻。奮龍又使了招“神龍歸海”,此招以躲閃退守為主,楊遠風並未出擊,而他卻先使出防守招數,意在告訴楊遠風不要只守不攻。楊遠風會意,便揮拳直攻過去。

於是一時你來我往,剛開始雙方都只用五六分內力,然後逐漸加大。四十招過後,奮龍漸漸處於下風,要使出十分的內力才能和楊遠風相抗,而楊遠風只用了七分內力。

倆人又過了六十招,各自對對方的武功已是知根知底了。因此,雙方出招拆招、攻守相抗,已如同長期在一起演練過的,尺寸把握得剛剛好,真是酣暢淋漓,痛快至極!

楊遠風此時不由對少林武功也產生敬佩之情:“奮龍的武功雖不及自己,自己只用七分內力便可和他打成平手,但他所練的少林武功功底十分紮實,功法樸實,未有陰狠凌利的殺招或毒招,且遇強彌堅,在面對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時,也能從容自如地應對。奮龍也不愧為羅漢堂首徒,自己若要將他徹底擊敗,除非出奇制勝,否則不僅要使出十分的內力,而且還要再五十招以上。”

楊遠風心念一轉,大吼一聲道:“且看我的‘羅漢長拳’如何!”說著,就使出了少林羅漢長拳其中的一招“驅車長出”,並運上了十分的內力。他之所以這麼做,是想雙方都熟悉這一套拳法,交起手來可無所顧忌,不怕誤傷了對方,因此雙方可以拼盡全力。

“羅漢長拳”是少林拳法體系的基本拳法之一,此拳法簡單實用,又兼具強身健體的作用,後來逐漸在民間散播開來,乃至各地與少林武功有淵源的流派中的拳法,都有羅漢長拳傳承,流傳很廣。所以不是少林派弟子的江湖中人卻會羅漢長拳並不奇怪,甚至連在街頭賣藝的人,有時也會表演一套羅漢長拳。“天下武功出少林”並非說天下武功皆源自少林,也並非說少林武功就是天下第一,而是指少林功夫如海納百川,博大精深、流傳深遠。

奮龍會意,也以“羅漢長拳”對陣。雙方你來我往,都是以攻帶守、守中帶攻為主,所以一交手,剎時拳影重重,拳風呼嘯,如暴風驟雨急至,毫無間歇。只見楊遠風的拳頭如鐵馬飛奔,勢不可擋;奮龍的拳頭如鐵錘飛舞,精堅無比。兩人使的都是羅漢長拳,但使出的拳法竟然是形同、而勢不同,卻又都威力巨大,一套簡單的拳法竟被使得如此神奇,眾人看了都不由點頭讚歎!

俗話說:“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招數再好的武功,如果沒有配合強大的內力,那就成了花拳繡腿,打到武林高手身上,就象隔靴搔癢。江湖上各門各派的招數累加起來,可謂是繁複無比,各有各的長處,但招數多了,有些招數就難免有大同小異之處,也很難說誰一定比誰的好。在真正的高手眼裡,關鍵是使用招數的人怎麼發揮,能否用得恰到好處,又能把威力發揮出來,而要能發揮出巨大的威力,就要有非常深厚的內力,所以要練好武功,招數運用與內力修為相結合缺一不可。而放眼江湖,能把羅漢長拳使得如此神奇的,除了楊遠風與奮龍兩人外,恐怕已沒有其他年輕人能做得到。

過了六十招,石生大師念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楊遠風和奮龍聽到法號,知道到了適可而止的時候了,兩人腳步後退各分一邊,緩緩收功調息,然後向對方抱一下拳,再向石生大師、林因明及眾武僧抱拳行禮。眾人見楊遠風只是臉色微紅,而氣息仍平緩深長,而奮龍則是臉上身上已見汗滴,氣息粗重,調勻了一會兒方好,因此兩人武功的高低已判。

為您推薦